小馬路是上海城市空間風貌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騎行,是玩轉小馬路的一種時尚“打開方式”。
昨天,第七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的騎行活動,一早從番禺路上的鄔達克舊居出發,沿哥倫比亞路(番禺路)至武康大樓、福開森路住宅,安亭路,巨福路,汾陽路,到長樂路上的比利時之家,一眾騎友在深秋的梧桐林蔭之下,伴隨鄔達克紀念館的科普專家廖方老師的講解,以車輪為筆,描繪出一段金色的鄔達克建築“騎跡”。
圖説:騎行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下同)
相對於大馬路上的公共建築,小馬路多是住宅建築集中的區域。“上個世紀初,隨着上海城市人口和東西方交流的增長,城市住宅的數量和類型規模均得以擴大,並形成不同風格的歷史街區。按照建築與城市的關係,大致分為鄉村住宅、里弄、公寓、花園洋房等類型。”廖方老師一邊騎行,一邊給建築愛好者們帶來專業講解:番禺路鄔達克舊居和孫科別墅屬於鄉村風格住宅,建成時周邊環境還是田園牧歌式的,視野空曠,建築分佈鬆散不“扎堆”;里弄和公寓則是街區人口密集之後的出現的新的住宅形式,多層公寓的土地經濟效益比里弄更好,但也需要相應的設計和建設水準,武康大樓就是上海早期公寓大樓的典型代表,在狹小侷促的楔形地塊上營造出緊湊而優雅的作品;花園住宅兼顧了充裕的私密活動空間和便利的城市公共服務,是繁華城市環境中的靜謐場所,汾陽路“白公館”便是一處具有傳奇色彩的花園洋房。
上述幾處不同類型的住宅作品,表現出鄔達克建築師豐富的“產品線”,通過都市騎行的實地探究與專家的生動講解,豐富了上海“建築可閲讀”的建築科普體驗,這也是上海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依託城市歷史風貌街區和文物歷史建築科普價值的活態轉化探索。(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