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螺螄殼裏”如何做“道場”,來看黃浦這個社區的“微更新”| 人民城市 詩意棲居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休閒

江陰路72號,黃浦區內一處不起眼的老式洋房弄堂。

地段很好——與人民廣場、南京路步行街等上海地標性景點咫尺之遙。房子很舊——百年歲月的風雨洗禮,讓房子老態畢現,功能性上也差強人意。

不過,百年老洋房的所屬南京東路街道順天村對此地啓動了“微更新”改造,通過“螺螄殼裏做道場”,如今的江陰路72號不但面貌煥然一新,還引來街道內其他居民區的爭相效仿。

走訪排摸了解居民訴求

江陰路72號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有着大部分老舊建築的通病:空間擁擠、設施老化、樓梯陡峭。然而與此對應的是,弄堂內住着的25户人家,多以60歲以上老人為主。

年歲漸長,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自然不一樣。在這裏居住了近60年的李阿姨説:“這麼小的空間裏住了那麼多户人家,天井裏(公共空間)推滿了雜物,如廁又不方便,這種苦只有住過才知道。”

好在,去年起,江陰路72號實施了公共部位的“微更新”。“當時我們通過一户一户居民走訪排摸的方式,在瞭解居民的訴求後,‘對症下藥’進行改造。”南京東路街道順天村黨總支書記徐定珠介紹道。

在走訪排摸過程中,由五位65歲到75歲老阿姨組成的“五朵金花”自治小團隊發揮了巨大作用,充分發揮了自己“人頭熟”的特點,在居委會和居民間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這裏的居民都住了幾十年,和他們熟了才能説上話。”江陰路72號包塊幹部陳珊珊解釋道。

經過梳理,最為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公共空間雜亂與如廁困難。“工作抓住牛鼻子”——南京東路街道順天村居委會工作人員在居民們的積極配合下,經過半年時間對江陰路72號進行了“微更新”。

“這裏變得我快不認識了。”■一樓庭院前後對比

經過半年多的改造更新,煥然一新的江陰路72號呈現在居民的眼前:

原先堆滿雜物的一樓庭院、頂樓天台現時被修剪整齊的綠植包圍;老舊塑料頂棚換成了全新鋼結構頂棚;原有違章建築拆除後的空間,用來新建了一處花壇。“這裏變得我快不認識了。”住在江陰路72號二樓的陳家老伯打趣道。

■合用衞生間前後對比

在陳珊珊的陪同下,記者來到了二樓居民合用衞生間。原先這裏擺放的老舊抽水馬桶,換成了兩間全新的獨立馬桶間;老舊不堪的淋浴間也煥然一新。“原來居民用馬桶都要自帶馬桶圈的,現在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陳珊珊告訴記者。

■淋浴間的安全扶手

考慮到弄內居民老齡化程度較高,居委會還從細節處下手。牆壁上的安全扶手、緊急報警裝置、入門處的摺疊椅等……沒有一樣,不讓老居民們“焐心”。

合用衞生間的硬件提升了,但日常管理同樣不可或缺。為此,居民們共同制定了《衞生間使用公約》,公約中除了制定打掃內容外,還規定每户人家至少1人進入微信羣,在打掃完畢後,進行拍照上傳。一旁的值日表上,清楚標註了五户人家的值日時間:這周饒家、下週韓家、下下週江家……

■樓道內安裝了安全扶手和供照明的燈帶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還特意在72號頂樓安裝了一塊太陽能板,用來發電。“一方面是比較美觀,另一方面也很實用,到了晚上樓道內的燈帶會自動亮起。”陳珊珊介紹道。

如今,江陰路72號裏的居民總是感嘆碰上了好時候。“以前説起‘微更新’大家覺得不解渴,沒想到真的更新以後,不但環境變好了,生活也方便了交關。”

■改造後的頂樓天台

“以前家裏不敢邀請客人來的,感覺麼面子。現在,大大方方邀請親朋好友上門,來了後都説這裏變化真大。”居民徐阿姨説。“本來上下樓不方便,這次改造後加裝了扶手,太方便了。”居民張老伯附和道。

此外,不遠處的郵局也藉着“微更新”的東風進行了改造,明亮清快的大幅綠色圖案引得不少人慕名而來合影留念。

江陰路72號對面一條狹小無名的市政道路經過居委會的改造後,被冠以“曲徑通幽”的雅號。

這一“微更新”模式將被複制

江陰路72號“微更新”的成功,讓附近不少居民十分羨慕,希望搭上“微更新”的東風,也徹底改善一下居住環境。“喏,這家也是看到他們(72號)成功後進行改造的。”陳珊珊指着一户正在改建的居民樓説道。

據瞭解,接下來南京東路街道順天村將引導社區內其他居民樓對“微更新”項目進行投票,並對其中通過率最高的居民樓啓動“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