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免門票”刺激需求之外,傳統景區更需要“吸引力重建”
蔣璟璟
不久前,陝西華山、江西廬山、青海茶卡鹽湖等景區宣佈6月向全國遊客免門票一個月;青島自6月1日至年底,新增11家國有景區免門票開放;6月19日,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宣佈即日起至8月底,8家收費國有A級景區實施免門票開放,包括鼓浪嶼上主要景區……6月盛夏,是傳統的旅遊旺季,然而疫情的反覆卻讓今年的旅遊市場冷清了不少。為激發人們的出遊意願,促進旅遊市場恢復生機,近日,不少景區開啓“免費模式”。(光明日報)
“免門票”素來是景區促銷的常規操作,只不過以往更多是在淡季祭出此招罷了。今年由於以疫情因素影響,旅遊業整體“旺季不旺”,從六月起不少景區早早就開啓了“免門票”模式,旨在以實實在在的讓利來激勵公眾出遊。
可以預見的是,此類政策必然能刺激一部分“價格敏感性”客羣的潛在旅行意願。但也應該看到,在許多地方“跨省遊”剛剛放開不久,“非必要不出遊”的慣性仍未打破的語境下,免門票的“經濟槓桿”對旅遊消費的撬動效應,是存在一定疑問的。
對於一些人來説,旅行是一種剛需;對另一些人來説,旅行則可有可無。若“詩和遠方”道阻且長,那麼“戒了”也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的確,太長時間沒有出遊,很多人已經淡化了對旅行的現實渴望與美好想象。“對旅遊似乎也沒那麼期待了”,這無疑正在動搖着傳統旅遊經濟的需求基礎。很難説,這種變化是臨時的,還是不可逆的。
事實上,即便沒有疫情影響,針對傳統的“到此一遊”“打卡拍照”的“景點觀光”的旅遊模式,公眾早就頗有微詞。在某些人看來,這一旅行模式體驗並不好,走馬觀花、完成任務般趕行程,經常是“看景”變“看人”,身心俱疲。與之相較,現在那種個性化的、深度體驗式的“輕旅行”模式則愈發流行。不追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美”,諸如“露營”“酒店遊”“周邊遊”“民宿遊”等,就屬於此類。
傳統景區免除門票,能拉動一時之需求,但並不足以解決“吸引力重構”的根本性問題。在各種新式旅遊模式、旅遊場景層出不窮的衝擊下,那些系出名門的“風景名勝”,是該設法轉型升級、贏回市場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