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票模式”也是景區轉型機遇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胡宇齊

“免票模式”也是景區轉型機遇

盛夏來臨,國內一些景區相繼開啓“免票模式”。陝西華山、江西廬山、吉林長白山、福建武夷山等知名景區,免票時間短則一個月、長則半年,網友紛紛留言“我想去看看” 。

疫情一度反覆,讓今年的旅遊市場冷清不少。恰逢傳統旅遊旺季,景區推出減免門票等優惠舉措,為的就是重聚人氣,推動旅遊消費復甦。而這種實打實的迎客姿態,除了收穫線上熱烈反饋,一眾遊客也在最直接地“用腳投票”。據統計,青島嶗山景區免票首日進山預約人數就突破4600人次,為前一天客流量的六倍多。

免票政策“獲客”效果不錯,但就目前來看,“吃螃蟹”的還是少數。在筆者看來,這縱然是一種“促銷提振”,但對於旅遊業長遠發展亦不乏啓發。景區運營必然需要大量支出,出售門票是收回成本最直接的選擇。這種思路無可厚非,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少景區因此躺在舒適區中,甚至發展出過分依賴高額門票、反而忽略配套服務的“躺贏”策略。旺季時,這招即便奏效也往往是“鼓了錢包,敗了口碑”,淡季時則難免門庭冷落。長此以往,不僅讓景區發展走向“死衚衕”,也間接阻礙着當地旅遊業的升級。

如今,人們對旅遊的需求,早已不是走馬觀花打卡了之,尤其是新一代消費羣體更在乎體驗的新奇性、舒適度和文化感。這意味着,“旅遊資源的內涵不再只是傳統的山山水水、文物古蹟,一場表演、一頓美食、一家民宿都可能成為景區的核心資源要素。”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圈地賣票”並不高明,跳出“門票經濟”窠臼,激活多元經營模式,反倒會更有收穫。一方面,景區可以進行全流程服務升級,瞄準目標羣體的二次消費,進行沉浸式產品供給、個性化服務設計、智能化服務改造;另一方面,周邊地區可以探索更豐富的特色供給,將重點放在餐飲、娛樂、住宿、購物等要素上,全方位帶動當地旅遊消費增長。

杭州西湖景區自2002年免費開放以來,10年間當地旅遊總收入增長了近4倍。事實證明,一張免費的西湖門票,發揮了“引流”作用,延長了消費鏈條,帶動了城市發展。疫情之後,國人的旅遊需求有望再度井噴,各地多一些“門票經濟”之外的思想解放,打造好“詩和遠方”,更可能贏在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76 字。

轉載請註明: “免票模式”也是景區轉型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