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線下體驗,滬上高校書店版圖日趨活躍多元
市場回暖和利好政策驅動下,最近滬上一批校園書店新開或重裝升級,以高顏值、高體驗感、高附加值的多元複合形態受到讀者關注,呈現日趨活躍多元的新氣象。近期記者實地走訪發現,曾陪伴了一代人成長的上外書店重裝後全新亮相;復旦經世書局搬到國年路,並在松花江路開設新店,刷新線下閲讀體驗;大夏書店·麗寶店聯手博物館開發策劃系列親子課程和藝術展覽……
根據上海高校校園及周邊區域實體書店融合經營專題調查顯示,目前上海普通高校及周邊已擁有30餘家書店。三年內申城將實現60餘家高校實體書店全覆蓋。業內期待,有着豐厚學術積澱的校園書店基因,能以學界專業視角賦能閲讀,為城市空間增添人文底色。
根植高校資源提供“4S服務”,打造讀者身邊的“跨文化書房”
業內人士談到,今年受疫情影響,上半年不少實體書店曾舉步維艱。而背靠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上外書店近期重裝開業,在原書店基礎上轉型升級,實現了物理空間和經營理念的雙重煥新,也提振了行業信心。漫步約600平方米的書店空間,超5000種的近3萬冊圖書,涵蓋英、日、俄、法、西等30餘種外語,囊括外教社出版的學術專著、外語讀物等,店內處處藏着跨文化特色的“小彩蛋”,而這正是近年來上海高校書店版圖日益拓寬的生動註腳。
如今,高校書店早已不是“大學出版社小賣部”的陳舊單一面貌,大夏書店、同濟書店等校園書店經營者不約而同談到,實體書店需根植所在地域特色,提升品牌價值,激發出書店新的活力,成為校園的新景觀。比如,復旦大學周邊的志達書店通過直播走入出版社,融合線上與線下,探索產業鏈上的突破;大夏書店開展大夏通識大講堂系列講座,根據不同時節研發各類飲品、文創系列等,進行融合經營;同濟書店以線下參與、線上直播形式策劃舉辦文化活動,服務廣大師生及社會讀者羣體,還大開腦洞推出“網紅黑墨水冰淇淋”,一上市就掀起熱銷風潮,一度成為書店的明星產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社長孫玉則把上外書店比喻為 “4S店”——search(搜索)、sales(銷售)、service(服務)、solution(解決方案)。“當物理空間和經營理念雙重升級後,書店超越了單一圖書賣場,力爭做讀者身邊的跨文化書房和外語書庫,帶領讀者領略世界風景。”依託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教育學術資源,書店有望成為留學生實踐基地,還將定期開展閲讀活動和跨文化展覽等,以外語圖書為載體,以品牌化個性化服務為靈魂,打造有温度、有氣質、有格調的“網紅”新地標。
勤練內功,甩掉“大學出版社小賣部”舊面貌
精準定位、吃透市場並在出版業改革發展浪潮中不被激流擊退,實現持續經營,是滬上高校書店共同努力的方向。隨着書業逐漸回暖,各類頗具特色的書店重新成為城市人文空間重要組成部分——華東理工大學周邊的隴上書店、鍾書閣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店的陸續開張,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知先堂”“召文齋”24小時閲讀研創空間開業,以體育為主題的綠瓦體育書店吸人眼球,中國出版集團旗下中版書房與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合作經營中版書房上海交大店,松江大學城“最美文匯路”首家複合型文化地標的貝頁書店,它們都圍繞高校青年羣體,在閲讀、學習、生活、休閒等方面提供多維度文化體驗。
“每家書店基因不同,要找準差異與核心競爭力。尤其是高校書店,不僅僅是賣書,同時也在傳遞文化;不僅僅在經營,更是樹立校園品牌形象。”志達書店總經理羅紅談到,新媒體融合業態下,用户對閲讀立體化創新服務的期待水漲船高,需要高校書店經營者躬身時代“新浪潮”,以不斷“上新”的市場競爭力,提升書店自身造血能力。
作者:許暘
編輯:張禎希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