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連話都不會講的中國笨小孩,後來成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江南四大才子是通俗的説法,他們還有一個文雅的別稱——“吳門四才子”,指的是明代在蘇州生活的四位文彩四溢的男子。除了我們熟悉的唐寅唐伯虎,另外三人分別是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今天我們主要説一説文徵明。
古代的才子不僅要才華橫溢,絕大多數還是神童,江南四才子也不能例外,但是文徵明在起跑線上真的掉隊了。
他不僅算不上神童,就是普通小孩的智力都沒有。同為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16歲參加童子試獲得第一名,29歲參加鄉試又是高中解元,是真正的春風得意馬蹄急。祝枝山5歲就能寫出標準的大字,9歲就可以作詩。徐禎卿更是被稱為“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
但是文徵明不行,他11歲才可以正常説話,並且他的情況與王陽明不一樣。王陽明雖説5歲還不會説話,但是他可以把聽到的文章都記住,也算神童的一種。文徵明則是徹頭徹尾的“笨小孩”,11歲説話流利之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不得不説文徵明有一個好父親,説到教子有方後人都會想起培養出蘇軾蘇轍兩兄弟的蘇洵,但是我認為文徵明的父親也要算一個。文徵明7歲還不會説話的時候家人特別擔心,但是他的父親文林信誓旦旦的説:“兒幸晚成,無害也”。後來好友唐寅在鄉試中高中解元,文徵明卻連一點功名都沒有,就在他失落甚至自我懷疑的時候,他的父親雖然不在身邊但及時寫信安慰:“子畏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它日遠到,非所及也”。
唐寅字伯虎,後來改為子畏。文林這句話的意思是唐伯虎雖然才華橫溢但是性格輕浮,只怕難成大事。但是我的兒子是要成就大業的,晚一點功成名就沒有關係。
文林這些話不僅代表父親對兒子的認可,更表現了他高深的洞察力。後來唐伯虎果然開始頹廢並潦倒一生,但是文徵明在各方面都成就深遠。若不是有一位開明又對兒子有信心的父親,只怕文徵明的成名之路要遇到更多的障礙。
文徵明的父親文林對兒子的未來並不是盲目自信,他在文徵明可以正常説話後就給他最好的教育。他請來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吳寬教文徵明寫文章,書法大家、官至中書舍人的李應禎教文徵明寫字,開闢吳門畫派的沈周教文徵明畫畫,另外文林自己也是進士出身,他給兒子啓蒙的詩詞都是白居易、蘇軾的名篇,有這樣的家教團隊,文徵明自己又學習刻苦,因此功成名就只是時間問題。
文徵明後來確實在文學方面集大成,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被人稱為“四絕”全才,但是他在仕途上卻一塌糊塗。前面説過唐伯虎鄉試高中解元,祝枝山也在31歲考中舉人,徐禎卿更是26歲考中進士,可是文徵明18歲才成為秀才,這個年齡雖説不算大,但是文徵明的功名也僅止於此了。從26歲開始文徵明前後參加了十次科考,一直到54歲歷時28年,但是十次名落孫山。28年光陰就浪費在死板的八股文之中,最後還是一場空,這個打擊對任何一個文人來説都是致命的。但是文徵明並沒有被打倒,他最終在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下以貢生的身份進京,經過吏部考核後終於得到翰林院待詔的身份,歷經波折後終於走上了仕途。
明朝的翰林院待詔早就沒有李白那般風光了,文徵明的主要工作是參加編修《武宗實錄》,也就是按照時間順序記載明武宗一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還要把已經去世的朝廷官員的生平插進去。這份工作十分枯燥,但是文徵明的煩惱還不止於此。由於他是推薦上來的貢生因此深受同僚排擠。當時的嘉靖皇帝還因為父親的稱謂問題與朝臣掰手腕,稍有不慎就會被仗責。因此文徵明在京城很不開心,他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多次辭職,終於在三年後得嘗所願。
57歲的文徵明走出半生終於重返家鄉,這時江南四大才子中最為短命、只活了33歲的徐禎卿已經去世15年了,一生波折的唐伯虎也已經去世2年,唯一健在的祝枝山也在文徵明返鄉的第二年去世,但是文徵明在江南的好山好水中又度過了32年的時光,最終以89歲高齡逝世。
在這32年間文徵明遊歷山水攻讀詩文,最終成為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大家。並且文徵明去世時正在為御史嚴傑的母親書寫墓誌銘,一篇墓誌銘還沒有寫完文徵明就執筆而逝,走的一點痛苦都沒有。與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人相比,文徵明起點太低仕途不順,但是他無疑是最有福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