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尋味 | 不食磴口開河魚 不識人間真滋味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休閒

富饒美麗的河套平原  攝影/劉旭

百湖之鄉 魅力磴口
黃河北,陰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渠道交錯密如網,阡陌縱橫似江南。放眼祖國960萬平方公里大好河山,就在那黃河最高最大的“幾”字彎頭,旖旎着一座水靈靈的城市——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

百湖之鄉,魅力磴口  攝影/趙勇傑

黃河鯉魚

2846平方公里的金色沙海中藴藏着160多處湖泊,讓磴口享有“百湖之鄉”的美譽。15.9萬畝的優質水域盛產黃河鯉魚、黃河鯰魚、沙錐子、紅眼兒、面棍兒、河蟹、湖泊草魚、鯽魚、泥鰍等7科25種。當地廣為流傳一句諺語“春鯰秋鯉”,意思是説春季的鯰魚最肥美,秋季的鯉魚最滋補。

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

黃河流凌景觀

每年3月前後的黃河開河季,“觀黃河凌 食開河魚”成為當地人的傳統風俗。萬里黃河如銀鏡乍破,“冰”戈鐵馬,氣勢如虹;滾滾洪流之下,蟄伏了一冬的魚兒們與凌共舞,婉若游龍,共同喚醒了春天的美夢。

年年有魚  攝影/馬俊峯

農家大鐵鍋燉魚  攝影/劉聖素

  古人這樣描述“冬初河水,魚在冰中不食不動,至來春冰開取之,極肥美”。現代科學證明,冰封后魚處於休眠狀態,很少進食和活動,魚體中的一些異味物質漸漸溶解於水,魚體內儲存的脂肪、肝糖等營養物質也經一冬的轉化、消耗,讓魚的肉質更加鮮嫩和純淨,所以開河魚就更顯得“魚”味純正和鮮美。

   以黃河為依、湖泊為伴的磴口人,吃魚最有講究。規矩中彰顯素養,習俗中滲透文化,烹魚的技藝更是讓人歎為觀止。一桌黃河全魚宴集河鮮、湖鮮之大全,勝過人間百味!有風乾、熏製、幹炸和油燜魚,有水煮、清燉、紅燒魚,有利用魚片烹飪的各類熱盤,也有魚肉水餃、包子、鮮美的魚骨湯……整個席面上色彩斑斕,濃香縈繞,回味無窮。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美食天下聞。一席黃河全魚宴好比一台場面宏大的京劇,生旦淨末醜各有擔當、各有千秋。黃河魚自是主角,但那些個調滋引味的農家土豬肉、場面雞、肥羊肉、嫩豆腐、貼餅餅、肉蓯蓉、糯玉米……才成就了全魚宴的百味千滋。雞勾魚、醃豬肉燉鯽魚、魚羊一鍋鮮、黃河鯰魚燉豆腐、河蝦蓯蓉鯽魚鍋……只聽到名字就是一出味蕾上的神仙打架。如此迥異的食材,如此和諧的相互成就,只緣同飲這一河水、同生於一方土、同在時間的洪流中被磴口人的智慧所凝練。

相約母親河 同赴全魚宴  攝影/邢皓

都説“天下黃河,唯富一套”,母親河在偏愛這片土地的同時,也厚澤了無數貪嘴的“孩子”。三月的磴口,正吸引着全國各地的人“相約母親河 同赴全魚宴”。

來源:磴口文體旅遊

責任編輯:牛菲菲

【來源:內蒙古文化和旅遊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