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土豆
當國產品牌由“土”變“潮”,中國製造開始走向中國創造……互聯網繁榮下衍生出的新興名詞“國潮”,也隨之走紅。追溯其發展根源,2018年是“國潮”文化走紅的開始。據阿里研究院發佈的《2019年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淘寶上與新國貨相關的關鍵字搜索量超126億,其中1200家中華老字號品牌的搜索量增長23.8?反映在文化領域,當年市場中出現的一批以文物、古建築、古詩詞為首的文化類綜藝,走紅互聯網。在B站上,“國家寶藏”成為年輕人的考古對象;有着600年悠久歷史的故宮,則發展成新晉網紅——“上綜藝”、“帶貨”、“IP衍生”樣樣齊全,成為最火的國潮“產品”。這兩年,爆款影視劇作品中,也逐漸出現了一些以“國潮”元素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比如2018年大火的《延禧攻略》,就是以清朝歷史為背景,將歷史中熹妃居住的“延禧宮”帶至大眾眼前;以宋朝文化為歷史背景的《鶴唳華亭》《清平樂》,則將古文化中的點茶、印刷、辭賦之美,帶入市場……但若細心來看,不難發現,這些所謂的國潮劇中,他們大部分展現出的傳統文化,多以“配角”身份出現,且在此之前,並未被市場稱之為“國潮劇”。隨着近期視頻網站及公司發佈的一批新片單,娛樂獨角獸驚喜的發現,一批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國潮劇開始批量出現,且多以“主角”身份粉墨登場。比如,愛奇藝發佈的《一剪芳華》,是以旗袍工藝為切入口;《當家主母》講述兩個天生宿敵,攜手傳承織錦文化……據初步統計,目前在拍及開始籌備的國潮劇,多達13餘部。其中,以故宮文化為創作背景的影視作品達到4部,敦煌、洛陽等網紅城市,也在名單之上。不出意外,明年的劇集市場,國潮劇將會佔據半壁江山。超13部國潮劇將來襲,“傳統文化”正當時在談到國潮劇之前,先來看下市場給新興名詞“國潮劇”的定義,即在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基礎上,對影視作品進行內容創作。從目前在拍及待籌備的13部影視作品中,不難發現,這批國潮劇大致可分為兩類:即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傳承)和人文探索為兩大創作方向。首先,從非遺傳承為創作主體的國潮劇來看。《一剪芳華》中所展現的“旗袍文化”,是發展於先秦兩漢、走紅於民國時期的非遺文化;《當家主母》中所闡述的織錦文化,在漢朝時期就在宮廷中流行。類似的還有《捨我其誰》中的“圍棋文化”、《早安,故宮》中的故宮文物呈現,以及《昔有琉璃瓦》《月裏青山淡如畫》中分別以文物修復師和古玩修復師為故事背景的國潮劇,他們都是在藉助非遺文化元素為創作背景的前提下,進行內容創作。其次,則是從以“人文探索”為背景的國潮劇,他們更多的是在地域層面展現一個朝代、或一個古都的悠久歷史。譬如正在籌備、以馬伯庸IP為劇本載體的《風起洛陽》,就是以古都洛陽城為背景,講述在這片神都土地上當時所發生的一系列懸疑案件 。《兩京十五日》以明朝時期的南京古都為歷史背景,講述小捕快、女醫生和一個芝麻官、當朝太子的一段心靈之旅;《故宮如夢》以明朝永樂間北京皇宮的營建為背景,講述了以天才匠人蒯祥為代表的工匠們齊聚北京,在克服備料艱難、工藝限制等重重困難中,激情洋溢投身肇建紫禁城的風雲傳奇故事。類似的還有《敦煌》《紫禁城》這樣在名稱中就透露出滿滿地域文化的影視劇作品,一個以敦煌文化背景,另一個則以古裝劇的方式呈現“紫禁城”……不難發現,這批或以非遺文化為故事背景、或以人文探索為地域背景的國潮劇,在表現手法上,已經逐漸脱離了早期市場中僅有的以宮廷文化為歷史背景的古裝劇,而是採取豐富多元的創作模式。比如《一代芳華》就是在“旗袍文化”的基礎上,以民國傳奇劇的塑造方式,對其打造;《捨我其誰》是在展現圍棋精神的基礎上,借用“青春劇”外殼……類似的還有呈現美食文化的《尚食》、藉助“都市劇”外殼所展現的文物修復故事的《昔有琉璃瓦》等。在IP選擇和作品陣容上,馬伯庸、日本作家井上靖同名小説,以及“以老帶新”的演員陣容,成為香餑餑。或大膽預測,明年的劇集市場,以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國潮劇,將會獨樹一幟。國潮劇會成為市場中的“新爆款”嗎?任何一個事物的出現,往往都伴隨着另一個事物的消亡。“國潮劇”也不例外。國潮劇尚未出現之際,市場中對於打着“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多有青睞。譬如前文提到的《延禧攻略》《清平樂》《鶴唳華亭》等影視作品,他們即便是在作品質量層面被認定為略有瑕疵,但因裹着傳統文化的外殼,還是多半被認定為是市場中的精品。譬如今年初湖南衞視播出的正午陽光新劇《清平樂》,豆瓣評分僅達到6.5,但在“正午陽光+精良製作”的光環放大下,這部劇在當時還是被主流市場認定為是市場精品。當然,這並非是要完全否定其作品層面的優質性,只是伴隨着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打出“傳統文化”的旗幟後,傳統文化在影視劇作品中的作用也就被過度放大。以當下在播的古裝劇《燕雲台》為例,這部豆瓣評分僅達到4.7的影視劇作品,在還原遼宋時期的符號性文化上,還算可圈可點。可一旦迴歸其內容層面,過時的女主劇題材、女演員唐嫣的個人爭議,還是讓該劇口碑最終走向負面。“重製作、輕內容”似乎成為這批以古裝劇為代表的國潮劇的發展趨勢。在年代、都市劇層面,國潮劇也偶有涉及、且出現雷區。比如以“中醫藥”題材為主線的民國劇《老中醫》,以及以太極文化為創作背景的都市劇《推手》等,皆在豆瓣上未達到及格線。過多的感情戲創作,以及並未講透的傳統文化,是這類國潮劇中的創作敗筆。不過,這似乎並不會對國潮劇構成威脅。一方面,在國潮文化大肆崛起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以傳統文化為創作背景的國潮劇,正在成為市場主流;另一方面,當廣電總局高舉高打“影視劇要起到「傳承文化、引領風尚」的相關政策時,國潮劇也就自然成為市場關注對象。據瞭解,目前除了各大片單中所透露出的13部以傳統文化為歷史背景的國潮劇外,各大影視公司也正在積極備戰“建黨100週年”的非遺文化國潮劇,以及體現冬奧會精神的奧運題材影視文化作品。不出意外,明年的影視劇市場將大面積襲來“國潮熱”。《一剪芳華》等13部作品來襲,“國潮劇”將成明年劇集市場“新風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63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