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張璐)今天(10月4日)是重陽節,不少老年遊客相約來到陶然亭公園賞菊。為了讓遊客瞭解重陽習俗,陶然亭公園花卉技師高佔玲向大家介紹了藝菊知識。當天,一些老年遊客還登高來到“一攬亭”,欣賞園內美景。
每逢國慶佳節或重要節點,陶然亭公園都會擺出各式各樣的藝菊造型。賞菊是重陽節的傳統,今天,公園內菊柱、菊球、菊瓶、盆景、葫蘆一一亮相,吸引不少遊客打卡拍照。這些藝菊造型是在陶然亭公園一代又一代花卉技師的傳承中發揚光大的。他們潛心鑽研,不斷創新藝菊造型風格,青年花卉技師高佔玲就是其中一員,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菊花媽媽”。
高佔玲(中)為遊客介紹菊花品種和種植方法。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2015年,高佔玲調到花卉班,負責造型菊花的栽培養護工作。她刻苦鑽研,閲讀了大量相關書籍。每天根據氣温、濕度給菊花澆水,修剪枝葉。從留根、扦插育苗、上盆、定植到短日照處理、出圃,每個養護環節,她都格外精心。
高佔玲告訴記者,牌樓下橘子造型的藝菊花團錦簇、色彩鮮豔,橘取“吉”的諧音,寓意“吉祥如意”。這些小菊枝條柔軟且分枝多、長得長,便於造型。科普小屋附近的菊柱有一米多高,花朵密密匝匝,非常漂亮喜慶。遊客好奇這些花為何長得如此茂盛,高佔玲科普説,這些小菊在保留主芽的情況下,不斷對側枝進行打尖,使其分枝多開花。
一位遊客在拍攝菊柱。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除了傳承好老師傅們保留下來的傳統技藝,高佔玲也研究創新,逐漸增加盆景中晚菊的使用。通過調整日照時長,花卉技師使原本花期在11月的晚菊在10月就能盛開,與遊客相見。和一簇一簇的小菊不同,晚菊的花朵更大,看着十分新穎,花期也長。小菊和晚菊相得益彰,將秋日公園裝扮得色彩斑斕。
她説,7月、8月是晚菊的生長旺季,如果減少光照時間,晚菊就不會進行花芽分化。“從7月初,我們早上8點半才開棚,下午6點天還亮着的時候就用黑色遮光布遮棚,通過減少每天的光照時間控制花期,這個週期長達50天至55天。”此後經過裱扎、纏線等環節,菊花在9月中旬就可以出圃了。
每天早晚時分,菊花枝條水分足、比較脆,進行裱扎造型時容易折斷。為了減少菊花的損耗,高佔玲大多在中午太陽最足的時候裱扎,此時枝條比較軟,方便造型。在悶熱的棚內,她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正是經過這一番努力,她和同伴才能在國慶佳節為遊客獻上“鮮花盛宴”。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