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二黃河之美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二黃河沿岸秋色迷人。 楊曉軍攝
秋風吹過,空氣中夾雜着各種穀物的清香,又到了二黃河最美的季節。
二黃河是黃河“幾”字彎拐彎處一條與黃河並行的人造河。1958年,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動員近3萬民工,靠着一根根扁擔、一隻只籮筐、一把把鐵鍬、一輛輛手推車,耗時3年,硬是在貫穿全灌區230公里的黃土地上,開挖出一條人造河。二黃河的疏通,讓河套人民結束了水患中的流離失所,也讓“捧着金飯碗討飯吃”成為歷史。
這條生命之河通過總乾渠實現了可控調節和全灌區全域覆蓋,經由灌區10.36萬條、7級灌排渠(溝)道的接力輸送,向灌區輸送46億立方米黃河水,向烏梁素海補水36.48億立方米;灌溉面積由過去的547萬畝擴展到1100多萬畝。資料顯示,2021年,巴彥淖爾市糧食種植面積突破544.1萬畝、產量達56.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85元,同比增長10.2%,較2012年增長52.96%。
二黃河之美在於它的生態底色,淡綠、濃綠、墨綠,層次分明的綠沿着二黃河大堤向前延伸。劉永和是一名灌區的水利專家,退休後他總愛穿行在二黃河層次分明的百里綠色長廊裏。近10年來,總乾渠管理局開啓保衞二黃河的綠色行動,建成了全長180公里的高標準生態綠化帶,累計種植各類樹木2000多萬株。河道生態環境改善,50多種水生物種、200多種植物物種、150多種動物物種在這裏安家落户。
二黃河之美還在於它清澈的水質。“河清海晏”是黃河沿岸人民的千年夢想。這些年,黃河生態治理初見成效,展現在人們眼前的黃河之水不再是“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河套灌區致力於“讓二黃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啓動“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大舉措。羣鳥雲集,魚翔淺底的景象在這裏成為現實。
初秋,二黃河沿岸一派色彩斑斕的景緻。燈籠般的紅辣椒、顆粒飽滿的枸杞果、笑彎了腰的玉米棒子、金盤似的葵花、垂下頭的高粱穗,還有成羣的鴻雁、白鷺、鷗鷺、野鴨等,它們興奮地拍打着雙翅,鳴唱着一曲秋之歌。綠色長廊裏的畫眉、百靈鳥似乎聽懂了二黃河水的語言,嘰嘰喳喳地同唱一首歌:“我的家鄉有條二黃河,流淌的故事比浪花多。它每天從我家門前流過,流過,滋潤着豐饒田疇,掀起綠色的波,蕩起一首首幸福的歌,幸福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