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子——疏肝行氣治疼痛

王新德

我家附近的公園裏,生長着一種樹木,開花時芳香滿園,淡紫的花如煙,隨風撲面而來,香氣馥郁,沁人肺腑,往往沒看到樹影,就聞到了香味,它就是苦楝子樹。

楝,也叫苦楝,又名“苦憐”,諧音“可憐”“苦戀”。古人記載,禾灰及子可浣衣,古稱“練”,後從“木”旁而為“楝”。可見,楝樹的名字來源於古人對它的利用。

春夏之交,一夜風雨,楝花零落,漫步於鋪滿楝花的路上,聯想起“可憐”這個詞,不由感嘆時光易逝。一轉眼,花兒已“零落成泥碾作塵”,平添了幾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

冬日裏,楝樹的枝頭掛滿了苦楝果,呈金黃色,被稱為“金鈴子”。這些對人類來説味極苦並且有毒的楝果卻是鳥兒的美食。《莊子·秋水》裏提到,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其中説的練實就是楝樹的果實。還有傳説上古時期,有一種獨角神獸,叫獬豸,不畏懼苦楝子的苦,反而以它為主食。“獬豸食楝,將以信其志”。據説,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被尊為“法獸”。

苦楝子最早載於《神農本草經》,位列下品,“味苦寒,主温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本草圖經》中記載:“楝實即金鈴子也,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間。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釆實,其根釆無時。”

苦楝生品有小毒,《雷公炮炙論》有“酒拌浸令濕,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的炮製方法。唐宋時期出現了炒法,傳用至今。苦楝子炒焦後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用於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

苦楝子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療癬之功。可用於治療肝鬱化火所致的胸肋、脘腹脹痛,蟲積腹痛,頭癬等疾病。中醫《方劑學》中的金鈴子散由川楝子、延胡索兩味藥按照1:1的比例配伍而成,具有清熱疏肝、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川楝子苦寒,泄氣分之熱,延胡索辛温,行氣血之滯,兩藥相伍,一寒一熱,一氣一血,臨牀上常用於治療肝氣鬱滯,肝胃不和引起的脘腹脅痛、疝氣等痛症。外用以苦楝子焙乾為末,用豬油或凡士林調成油膏,塗於患處,每日一次,治療頭癬效果明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4 字。

轉載請註明: 苦楝子——疏肝行氣治疼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