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眼中的影視作品

  對於在電影、電視陪伴下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學生來説,通過影視作品認識和了解生活,已經自然而然。那麼,當代中學生喜歡什麼樣的影視作品?怎麼讓優秀的影視作品進入中學生的視野?怎樣有效發揮影視作品的教育作用?

  10月25日至30日,由教育部、中宣部主辦,主題為“光影百年致初心 偉大精神代代傳”的第四屆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在上海舉辦,其間,舉行了“影視教育主題論壇”,影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與中學生坐在一起,就“中學生喜歡什麼影視作品”這一問題展開了探討。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問及“你喜歡什麼影視作品”時,大部分中學生都提到了《我和我的祖國》《覺醒年代》《長津湖》等既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主旋律作品。作品打動他們的理由兩者缺一不可:既要傳遞愛國主義等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又要有富含人情味、讓人有共鳴的小細節。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浦東外國語學校初二男生裘庭筠説,他喜歡看有重要歷史事件的電影。電影《長津湖》中最感動他的是台詞“有些槍必須開,有些槍可以不開”,他認為,這句話既點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要義,也體現出“對他人無差別尊重”的人道主義精神。

  上海市北虹高級中學高二女生沈妍琪同樣提到了《長津湖》:“很多觀眾對於抗美援朝這段歷史並不特別熟悉,而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很好地填補了觀眾的認知空白,期待能看到更多這樣的作品。”她還喜歡抗日戰爭題材電影《八佰》,“有個情節我印象很深刻,觀看的時候一直處於‘淚崩’狀態,就是在日軍進攻四行倉庫的時候,戰士們背上炸藥包接二連三地往下跳,跳之前還説着自己的名字和家鄉。這種為戰友、後人和國家不惜犧牲生命的氣概,給我很大的震撼。”

  而北虹高級中學高一男生王晨棟則講到了《我和我的父輩》中“鴨先知”的故事,他認為這個故事的優點在於,同樣是表現愛國主義,卻不像別的電影那樣手法嚴肅,口吻是非常幽默的,能抓住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心。“‘鴨先知’在改革開放前提出了一些當時人們覺得難以想象的、甚至是荒謬的想法,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都實現了,這讓我非常感動。”

  記者注意到,中學生羣體在課內外都有大量渠道看到影視作品的片段,他們認知敏鋭、審美能力強,低幼的人物形象、不合理的故事情節、不符合歷史的“戲説”等因素,都會引起他們的牴觸。

  王晨棟覺得,前些年一位英雄人物的3D動畫片製作低劣,不但毀了好題材,還會導致中小學生對這類題材產生偏見。上海甘泉外國語中學高三學生歐陽王子説,不合理的劇情會“勸退”觀眾,如“抗日神劇”中“手撕鬼子”“自行車騎得比火車還快”等情節,讓人覺得可笑。裘庭筠則認為,一些“戲説歷史”的電視劇,存在扭曲歷史、過度美化或醜化歷史人物的傾向,可能導致觀眾對歷史產生誤解。

  什麼樣的影像作品適合青少年?他們期待看到怎樣的作品?在問及中學生時,他們的回答既有共同點,也有多元化、小眾的傾向。

  上海市第四中學高一男生桑思遠告訴記者,他的興趣和大部分同學不同,偏愛科幻、歷史、戰爭類題材的電影,並且分析得頭頭是道,“《1917》的鏡頭語言很出彩;《敦刻爾克》在敍事上很獨特,而且有默片元素,很‘電影’;《信條》的故事線非常複雜,關於時間穿越的設定規避了祖父悖論,帶有決定論的思維,我很欣賞;《星戰外傳:俠盜一號》相對於系列中其他作品做到了邏輯自洽,是‘戴着鐐銬跳舞’的典範。”

  一個高二女生説,她喜歡《老師·好》《少年的你》《悲傷逆流成河》《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暗戀橘生淮南》等“有一點點青春萌動愛情”的作品;也喜歡《爵跡》等玄幻題材的電影。“現實裏沒有的事物,要想真切感受只能通過影視作品。通過影視這個載體,可以把我的一些小幻想寄存在一個不存在但能看到的世界裏。”

  而歐陽王子説,好的電影讓人在思考中成長,“優秀的影片除了表現愛國主義之外,還能提供成長所需的營養,能通過畫面讓我們回顧歷史,以先輩為鏡,去探尋我們在時代洪流和個人成長道路上如何去做。”

  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在2020年8月的上海書展上表示:“我們以為‘兒童電影’就是簡單的電影,以為兒童是還沒有寫字的白紙,而不知道他們已經在紙上畫上了自己的色彩。同時,我也不認為‘兒童片’就是教育片,看完就像上了一堂道德教育課。我認為適合孩子看的電影,應該能讓孩子們從中體會到他們正在經歷着的生命,並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生命。”

  戴錦華在她編著的《給孩子的電影》序言中寫道:“我心心念唸的是,若是我在孩提時代、‘青葱’年華便能看到如此多豐富而傑出的電影,我的生命也許便會有所不同,我也許能更早地窺破自己、洞察生命、理解社會、擁抱人生。”

  在“影視教育主題論壇”上,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二級巡視員賀承瑤強調,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強,渴望被聆聽、被關注,因此,影視作品除了要弘揚主旋律,還應該多關注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貼近孩子的真實生活,反映他們的心聲,才能吸引孩子。她提到,去年反響很好的影片《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都表現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賀承瑤對影視行業和影視教育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影視作品要重視歷史知識、生活常識的準確性,不能誤導孩子;二是教育工作者不要因噎廢食,不能因為一個小的瑕疵就否定整部作品;三是要創造更多渠道,讓孩子通過優秀影視作品走進生活、呈現自我。

  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龔金平告訴記者,他觀察到,近年來的影視市場青睞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的“閤家歡”類型電影,而《喜羊羊與灰太狼》等低幼向的動畫電影已經不吃香。“我的兒子上初中以後就不愛看動畫片了,一般家長也沒有耐心陪孩子看動畫電影,更願意帶孩子看《摔跤吧,爸爸》《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片子,孩子看着有樂趣、有共鳴,家長看出更多門道,也可以跟孩子講一講,所以這類電影票房都很好。”

  龔金平還建議,教育工作者在給孩子推薦影視作品時,不必僅侷限於國產主旋律電影,只要是優秀的、正面的作品都可以讓孩子看,因為孩子的精神需求是十分多元的。“影視作品的育人功能是廣泛的,除了德育以外,還包括開拓視野,引發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培養創新思維、批判思維,以及美育功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3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學生眼中的影視作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