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毓秀——甘露山
文 | 王治海 & 圖 | 網絡
2020年11月15日,我回到了熟識的黃陂王家河甘露山村。
我灣位於甘露山腳下,兒時天真爛漫的我,每到星期天,總要邀上幾個童年小夥伴,到甘露山上撿枯樹枝、拾松毛、尋蘑菇、摘野果、逮山雞、追野兔、割藤蔓、玩遊戲、攀山岩、鑿石壁……
在黃陂,以山命名的人文景點有兩處:即黃陂北面的“木蘭聳翠”和黃陂南面的“甘露呈祥”。前者早已聞名遐邇,黃陂的許多景點都冠以“木蘭”字樣:木蘭草原、木蘭水鎮、木蘭天池、木蘭花鄉……
後者鮮有人提及。直到10月27日,武漢甘露山文旅城項目開工主會場在甘露山下圓滿舉行,市區主要領導親臨會場,拉開建設火熱帷幕,甘露山方聲名鵲起,為人所關注。
甘露山並不高,山呈箕形,主峯海拔108.6米,整座山如同一尊雄獅趴伏於地面。它面南背北,頭部(主峯)高高揚起,呈呼嘯狀。獅身則向北面延伸,峯巒疊出。秋風吹拂,樹木搖曳,山林起舞,雄獅似在展示其凜然威風。
甘露山是延綿的一段小山脈,全長約5000米,主峯在南面,向北延伸的那段小山脈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因其形同筆架)。我來到筆架山下,開始向上攀援。時值深秋,豔陽高照,涼風習習,僅爬到半山腰,我就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我打起精神,足踏厚厚的茅草和軟綿綿的松毛,掀開攔路的荊棘,手拉着擦身而過的松枝,繼續向上攀登。
攀上筆架山頂後,山勢平緩多了。我順着山樑一路前行,大約半個小時後,來到甘露山主峯下面。此時,橫亙在面前的是一堵高約8米的山壁,山壁上雜木叢生,野草覆蓋,我費了好些氣力,終於登上主峯,進入了傳説中的“甘露城”。
“甘露城”地勢平坦,古城遺址面積約2平方千米,城堡四周山壁陡峭,且留有古城城垣的遺蹟。而今的“甘露城”已被樹木覆蓋,一座電視信號塔高高地矗立在山頂。
“甘露城”有史料可證:《大清一統志》記載的“甘露城”別具一格:不僅沿襲了明代縣誌的説法,還將“甘露城”列為黃陂境內的古城之首,而且“盤龍城”“牛湖城”與“作京城”等古城,都以小字號寄予大字號“甘露城”名下。
我站在甘露山頂,拿起望遠鏡,放眼朝西面眺望:黃陂的母親河——灄水猶如一條玉帶從前川街東面緩緩流過。“前川”源於北宋理學家程顥《春日偶成》:“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橫跨灄水東西兩岸的雙鳳大橋、黃陂二橋、中環線橋、京九聯絡線鐵路橋、武合輕軌線鐵路橋等盡收眼底。
這些橋樑在藍天碧水的映照下,匯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前川街高樓林立,櫛比鱗次;灄水公園依岸傍水,風景秀美;定遠公園那座高高聳立的寶塔,極為壯觀。
來到主峯南面,我看到了與甘露山遙遙相對的魯台山上的雙鳳亭在林木的掩映下時隱時現;坐落在魯台山北麓的“二程書院”在秋陽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宋代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兄弟出生於前川,求學於魯台,今日前川保留的許多地名,和前川有極深的淵源(前川“二程書院”“魯台望道”)。
清朝同治版《黃陂縣誌》上這樣記載:“魯台山,在治東,僅越城河數十武,昔二程夫子築台以望東魯,固名,為十景之一。”魯台山上的雙鳳亭是為紀念程顥、程頤而修建的。1962年,郭沫若先生曾為此題名——雙鳳亭。
每次遊覽雙鳳公園,我總要登臨魯台山,在雙鳳亭前駐足,仰望那臨空欲飛的碧瓦亭台,觀瞻那懸掛於亭前匾額上飄逸灑脱的鎏金大字,品讀亭柱四周的石刻碑文,我都被深深感染而陶醉其中。我真切地感受到黃陂深厚而久遠文化底藴,身為黃陂人的我也感到無比自豪。
在山的東面,我看見了山下不遠處那條自南向北延伸的火塔公路。這是一條旅遊線路,沿途有許多景點:木蘭草原、木蘭水鎮、野村谷、木蘭玫瑰園、勝天農莊、木蘭山景區、木蘭湖度假村等。假如你要遊覽這些景區,可直接到前川釣台道乘801旅遊客車,就能順利地到達你所要去的景點。這天是星期天,火塔公路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甘露山北面,大大小小的村落如繁星般散落在山谷間、小丘上或道路邊。山村綠樹環繞,小溪流水潺潺,池塘裏波光點點,稻田裏穀穗泛着金光,山間的野菊花正競相開放……
我陶醉在甘露山秀麗的自然風光之中,怡然自得,流連忘返。我想,若干年後,甘露山文旅城或許會以這座山為軸心向四周發展。讓我們張開雙臂,去擁抱甘露山文旅城,歡迎八方來客,來這兒欣賞美麗的自然風景,來領略它的人文精神,來感受它的無窮魅力吧。
我愛你,鍾靈毓秀——甘露山!
本文作者王治海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王治海,男,黃陂王家河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熱愛自然,愛好寫作,其諸多教學論文和文學作品曾發表在國家級和省市級刊物上,曾榮獲“武漢市教科研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END ·
有風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黃陂 品味黃陂
喜歡是發自內心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