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巢小海陀山間,“雪飛燕”何以騰飛?

築巢小海陀山間,“雪飛燕”何以騰飛?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設7條賽道,最大垂直落差超過900米。圖為從小海坨山山頂俯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郭超凱 攝

中新網北京1月5日電 題:築巢小海陀山間,“雪飛燕”何以騰飛?

記者 郭超凱 王昊

距離天安門130公里的長城腳下、媯水之濱,坐落着北京第二高峯——海陀山,山南側的小海陀山上,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依山而建。從海拔2198米的山巔向下俯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7條雪道猶如白色瀑布,由山頂向山谷蜿蜒“流淌”。

從選址到建設再到如今賽前造雪,在這個曾經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四無”山區,“雪飛燕”是如何築巢小海陀山間的?又將以何姿態迎接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到來?

選址:北京周邊反覆考察鎖定小海坨山

從北京城區往西北方向出發,如果不堵車的話,驅車約2小時便可抵達位於小海坨山南麓的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坐落其中,遠遠望去像一隻振翅的飛燕。傳説場館所在的海坨山為大鵬鳥落下的羽毛變化而成,“雪”是冬奧元素,“飛燕”是吉祥之鳥,兩者結合便有了“雪飛燕”這一美譽。

過去,儘管中國北方地區有一些名氣較大的高山滑雪場地,但這些場地均不符合國際雪聯和冬奧的標準。要想成功申辦冬奧會,北京必須找到一塊合適的場地作為高山滑雪項目的比賽場地。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媒體總監惠士橋告訴中新網記者,國際雪聯對高山滑雪項目的比賽場地有“硬指標”要求,即雪山的垂直落差必須達到800米,賽道長度不少於3000米。但事實上,北京周邊垂直落差大於800米的雪山並不多。

申辦在即,選址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2013年4月,中國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到延慶考察了海坨山、南猴頂、鳳凰坨3個備選地後,將海坨山作為首選對象。彼時,場地的選址主要集中在海坨山東坡,經實地考察專家們認為東坡地形過於陡峭,不太適合比賽。因此,找合適的賽道便成為早期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國滑雪協會秘書長高學東此前在受訪時介紹,經過10多次實地考察,專家組初步得出結論,小海坨山南麓的地形地貌能滿足世界一級滑降比賽場地的要求。這個方向不僅在高度、落差上滿足“硬指標”,還能設計出長於3000米的滑雪賽道。

2014年,國際奧委會到小海坨山開展考察,延慶區西大莊科村村書記徐建喜帶領6人,連續40余天從不同方向攀登海坨山和玉渡山,每天徒步超10小時,最終從2米高的灌木叢中清理出多條登山道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勘察、檢測和國際雪聯高山委員會主席的考察,小海坨山最終被確定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設場地。

建設:在“四無”山區築起“雪飛燕”

確定選址後,下一步就是建設。

但在崇山峻嶺中建成一座符合奧運標準的現代高山滑雪場地談何容易?山中的天氣更是好比孩子的臉,變化無常。早上還是陽光明媚,中午説不定就起大霧,晚些時候大霧可能還會變成暴雨、冰雹,期間還伴有八級以上強風,這給施工隊伍造成了極大困難。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被外界稱為北京冬奧場館中的“三最”工程:海拔最高、環境最惡劣、建設難度最大。不同於平地起高樓,在高山之中建設“雪飛燕”,首要難題就是如何將建築材料、食物、水等物資從山腳運到山頂。惠士橋表示,建設初期,物資的輸送只能採取“人背馬馱”這一原始方式。項目團隊從當地老鄉那僱了幾十匹騾馬,將施工和建設的輜重設備一點點運上山。後期施工道路修好後,再用卡車、捲揚機等將設備運上去。就這樣經過近5年的建設,才有瞭如今小海坨山的延慶賽區。

在這個曾經無路、無水、無電、無通信的“四無”山區,廣大建設者們攻堅克難,建起國內第一條符合奧運標準的高山滑雪賽道。2020年12月底,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完工交付,中心共建設7條賽道,賽道全長約10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超過900米,創下了國內雪道落差之最,這也是目前世界上難度最大的高山滑雪比賽場地之一。同時,“雪飛燕”還建有山頂出發區、中間平台、競技結束區、競速結束區、集散廣場、索道等附屬設施,可同時容納約8000人觀看比賽。

值得一提的是,夏季運動中,籃球場、足球場等都有明確的標準尺寸、規格。但冬奧項目中,高山滑雪的場地除了垂直落差、賽道長度這些“硬指標”外,對場地並無統一的標準。換言之,不同冬奧會的高山滑雪場地不盡相同。也正是因為如此,每屆冬奧會的高山滑雪項目只有第一名,沒有世界紀錄。

“用國際雪聯專家的話來説,高山滑雪這項運動區別於夏季運動,每座山都有它的性格和特點,每條賽道都會給運動員帶來不同挑戰。有的賽道地勢起伏比較大因此賽道跳點更多一些,有的賽道地勢曲折複雜因此轉彎與斜坡側坡多一些,像咱們的賽道不僅有非常大的起伏與彎道,還有非常罕見的碗狀賽道,集所有賽道技術難點於一身,因此賽道本身沒有統一標準。”惠士橋解釋道。

造雪:去年11月已開始賽時造雪

為方便賽時運動員們往返各自賽道,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設9條架空索道及2條拖牽索道,全長10.3公里,串聯延慶冬奧村及高山滑雪中心各區域。從山腳乘坐索道,抵達山頂的競速賽道起點,全程用時僅需30分鐘左右。

記者到訪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時已是隆冬,室外温度一度跌破零下10攝氏度。“雪飛燕”的工作人員正在熱火朝天地為冬奧會做着最後的準備工作。

在山頂出發區,記者不時偶遇手持滑雪板和工具的中外籍工作人員。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7條賽道和技術道路正進行覆雪。賽道兩邊安裝的造雪機噴射而出的水霧在空中自然霧化,迅速凝結成雪從天而降,隨後工作人員操控壓雪車將一層層的雪壓平整。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工作將自上而下,從山頂出發區開始,由競速訓練道及技術道路的山頂區域開始,逐步向結束區方向推進。為了保證比賽選手最高滑行時速能達到每小時130-140公里,國際雪聯對雪道硬度有嚴格要求,因此造雪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惠士橋告訴記者,去年11月15日場館開始賽時造雪工作,12月中下旬為雪道塑形,在正式比賽開始前兩三天還會造冰狀雪。根據比賽要求,雪道表面必須保持結晶狀態,近似於冰面,這種雪被稱為冰狀雪。冰狀雪可減小雪板和雪道之間的摩擦力,使雪道不易被破壞,在運動員高速轉彎的情況下還能保證雪道表面平整光滑。這樣一來無論選手是第幾個出場,雪道的狀態都處於相對完美狀態,以確保比賽的公平性。

從選址到建設再到造雪,近9年間,“雪飛燕”在這片“四無”山區拔地而起,築巢小海陀山間。眼下“雪飛燕”的造雪工作仍在進行中,相關準備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開展,只等待着2月份北京冬奧會的正式到來。(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16 字。

轉載請註明: 築巢小海陀山間,“雪飛燕”何以騰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