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守山人”

  新華社西寧9月15日電(記者周喆 藍翔)初秋時節,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河水潺潺,鳥兒啼鳴,迴盪于山谷之間……

  “這個季節氣温適宜,水草豐美,岩羊等高原野生動物很活躍,愛跟人類‘捉迷藏’。”帶上通信設備和筆記本,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生態管護員王學清和同事們翻山越嶺,開始了一天的山林巡查。

  巡護途中,一路攀爬,又要拍攝記錄,終於到達山頂時,管護員們全身衣服已經濕透。

國家公園“守山人”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王學清在記錄巡山情況(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藍翔 攝

  今年46歲的王學清,出生在祁連縣。作為我國首批設立的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祁連山國家公園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產流地,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

  祁連山四季都美,但大多數時候,巡山並非常人想象那樣愜意。尋找地點佈設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記錄巡護監測情況,撿拾沿途垃圾,遇情況及時報告……雖然途中崎嶇,甚至無路可走,但很多“路”就是在這樣的節奏中“走”出來的。

  “每天最遠要走55公里,每月至少巡護22天。”王學清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管護區面積約2.8萬公頃,有30名管護員。

  據當地羣眾回憶,過去因過度開發、草原過牧過載、人類活動干擾,祁連山一度不堪重負。

  王學清説,上半輩子在祁連山以放牧為生,下半輩子要好好守護這片土地。

  “平均一個月穿壞一雙鞋子。”跋涉在怪石嶙峋的山路上,王學清的腳後跟經常腫脹。如被岩石荊棘劃傷,就用野草止血,幾個人還相互幫忙。

國家公園“守山人”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油葫蘆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王學清(中)與隊友在討論佈設紅外相機事宜(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藍翔 攝

  春夏降水多,山溝裏會有塌方、泥石流,甚至沖垮了路只能乾等雨停。

  “春季裏麼就到了這,迎春花兒開迎春花兒開……”巡山之路難免寂寞,王學清就把這首青海民歌唱給遠山裏的野生動物“聽”。

  可最難熬的日子,還是漫長的冬季。一次在更換紅外相機途中,王學清的隊友不慎掉入冰窟窿,憑藉多年經驗,大家合力將其救起。經歷過同樣的危險艱辛,王學清卻是別樣的心境,他形容當時情緒如“天地白茫茫一片蒼涼得很”。

  據妻子祁增英回憶,王學清回家後説“以後再也不想走這樣的路了”,可第二天清早,又帶上乾糧扎進了山裏。

  “平時大家就帶一個饅頭和一壺水。到了冬天怕結冰,連水都不敢帶。渴了,就在樹上隨手‘摘’一塊冰含着。”油葫蘆管護站站長德康説。

國家公園“守山人”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油葫蘆管護站,幾位生態管護員出發進行山林巡查(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喆 攝

  站在山腳下,王學清一眼就能辨出遠處的動物。在他們的努力下,油葫蘆保護分區的生態環境不斷向好,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這裏安家。德康告訴記者,這個區域發現的岩羊數量從20餘隻增加到近800只,“分區相繼還發現雪豹、猞猁、豹貓、荒漠貓、兔猻五種珍稀野生動物。”

  “岩羊多了,甚至開始跟山腳下的牲畜搶吃的。”王學清説,出現這一變化,“很開心,很知足”。同樣,曾經的荒山也變得森林繁茂。遠遠望去,青海雲杉、祁連圓柏挺拔蒼翠,綿延一片。

  “會一直堅持下去嗎?”記者問。

  “嗯……”王學清頓了下,輕輕移開一塊落石,轉身走在小路上,嘴裏唸叨:“以後年紀大了動不了了,就把兒女們叫上山一起守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7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家公園“守山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