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放假通知,速看!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休閒

今天是2020年12月23日

距離2021年只剩8天了

即將迎來2021年的第一個小長假

元旦放假時間為

1月1日至3日

共3天

新一年的元旦小長假臨近了

不少網友紛紛感慨

“這一年過得漫長又匆忙”

你們都打算怎麼度過元旦假期呀?

在此要提醒大家

元旦假期小型客車不免通行費

根據《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小型客車免費通行的時間範圍為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等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以及當年國務院辦公廳文件確定的上述法定節假日連休日。所以,元旦假期高速公路是照常收費的,上高速需要繳通行費。

注意戴口罩,少聚集!

在享受元旦小長假的同時,大家也要對新冠肺炎疫情保持警惕,做好個人防護!

12月19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8場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表示,元旦將至,應進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意識,做好個人防護,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公勺公筷,間隔用餐、不扎堆等健康生活習慣。

假期要玩好,更要防護好

元旦、春節假期即將到來,關於個人防護,出行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七個方面:

一、保持警惕,謹慎出行。患有慢性疾病、60歲以上老人,出發前建議聽取專業醫生的健康狀況評價,慢性病發展或罹患其它急性疾病的一定要避免前往疫情發生地。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應該到就近的醫療機構就診。做好防護物品準備,按照停留時間、旅行地衞生設施狀況等,準備適量的口罩、免洗手消毒劑等。

二、避免扎堆,錯峯出遊。避開熱門景點或景點的高峯時段,避免在密閉空間內開展娛樂項目,並提前聯繫景區,瞭解當地防控政策。國內旅行可首先查閲國家衞生健康委網站了解旅遊目的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及旅遊建議。同時可撥打當地12320衞生健康諮詢熱線詢問當地防控建議。國際旅行可查閲世界衞生組織網站、海關總署網站或目的地國家的官方網站,瞭解目的地的疫情發生情況。不建議前往當前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

三、注意衞生,做好防護。不參加聚會及大規模聚餐,不到人員密集的地方或者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正確佩戴口罩,注意個人衞生,勤洗手,多喝水,注意呼吸道禮儀。

四、文明出行,遵守規定。如果乘坐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要遵守秩序和乘務人員的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乘坐交通工具時候,儘量減少飲食。

五、配合檢查,保持間距。自覺配合旅遊目的地和景區體温測量工作,有序排隊,保持人際距離。自覺佩戴好口罩和主動出示健康碼,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我們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呼籲每個公民都要遵守當地的防護指引,按照防護指引去做,今天麻煩一點,繁瑣一些,增加了一些臨時性的“負擔”,但是我們可以確保自身的安全和一方民眾的安全。

六、公勺公筷,間隔用餐。普通就餐建議選擇衞生條件好的餐廳,就餐前要做好預約。景區內建議首選外帶食品,如需餐廳用餐,建議間隔落座或同側用餐,與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

七、衞生入住,開窗通風。住宿應選擇衞生條件良好的賓館,入住後要開窗通風。建議採用非現金支付消費,減少接觸,降低感染病菌的風險。

假期出行注意事項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

首席專家吳尊友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元旦、春節期間人員流動大、聚集性活動多

如何保障出行健康安全?

權威專家提出五項建議

1、減少不必要的出行,鼓勵春運期間錯峯返鄉返崗。老人、慢性病患者、孕產婦等特殊人羣不建議安排出行。不建議去有高中風險地區的地方旅行。

2、乘坐飛機、火車要全程佩戴口罩,要堅持手衞生,儘可能減少在這些公眾運輸交通工具上用餐的次數,同時把所有的票據都備好,可以隨時備查,注意對身體狀況的監測。

3、節日期間要減少聚集。企事業單位舉辦聚集性活動一定要控制人數,50人以上的應該要有完整的防控方案。個人家庭的聚集最好能夠控制在10人以下。要注意家庭常通風。

4、在通風不好、密閉的地方要戴口罩,要堅持勤洗手、用公筷、分餐制,咳嗽打噴嚏遮擋等良好的衞生習慣。

5、一旦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診。

除了元旦小長假之外

2021年還有更多重要假期值得期待!

2021年其他假期安排

一、元旦:2021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

二、春節: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

四、勞動節:5月1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5天。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節: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

六、中秋節:9月19日至21日放假調休,共3天。9月18日(星期六)上班。

七、國慶節:10月1日至7日放假調休,共7天。9月26日(星期日)、10月9日(星期六)上班。

大家一起來説説

你的元旦計劃或者新年心願吧!


來源 | 綜合中國政府網、人民日報、成都發布、網友評論等

 

來源: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