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多古城,江南多古鎮,而到了西南少數民族地方則會看很多的土司城,土司是什麼呢?其實是我國古代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管理制度及一種官銜,而土司城(府)則是土司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之處,其等級大約相當於巡撫、縣長級別,所以西南地區曾經有很多的地司城,但目前保留下來的並不多,其中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的土家族土司城當屬位於湖北恩施的土司城。
土司城樓進入恩施土司城,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土司城樓,這城樓又稱為土司朝門,是展示土司威儀與功德的紀念性建築,也是土司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整座門樓外觀古樸、莊重,飛檐翹角,頗具氣勢。
土司城的門樓高約25米,共有四層,是一棟傳統的榫卯結構木建築,高大壯觀,結構精良,佈局精巧,門樓前方有兩座雕像,左右相對而立,稱為“天王送子”,右側牆上有三幅壁畫,集中展示了土家族的歷史文化。
門樓的柱礎、門窗都有精美的石雕、木雕,內容多為戲文及民間傳奇故事。值得一提提一的,整座門樓還隱含着許多奇巧而又寓意雙關的數字,比如門樓高4層、12根柱、24根梁。寓意為一年中的4季、12個月和24個節氣。還有門樓屋頂上數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錢的裝飾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錢就是那枚銅錢了。真算是無字勝似有字,於無聲處説吉祥了。
風雨廊橋進入門樓之後,印入眼簾的是一座古樸的仿古風雨橋,兩座橋亭聳立於橋廊之上,飛檐翹角,畫棟雕樑,十分精緻美觀。橋廊兩邊專設有欄杆和長坐板,以供肩挑背馱的商旅行人歇氣納涼、遮蔭避雨,因而稱風雨橋。這裏雖然沒有挑擔背力的行人過往,卻也遊客歇息、聊天、擺龍門陣的絕好地方。
廩君廟走過風雨廊橋,繼續前行,左手邊便會經過一幢三層三進重檐廊柱式建築,這便是土司城的廩君廟了,建築坐西朝東,雄峙山腰,氣勢雄偉。廟宇旁有一塊巨大的山壁,上面描繪着一幅幅壁畫,這些壁畫記載了廩君一生的豪情壯舉,謂之“廩君開疆拓土勝蹟圖”。
九進堂過了廩君廟繼續前行,不遠處就是恩施土司城的核心建築羣——九進堂。所謂九進堂,相信大家從字面意思便可以理解,整個建築羣一共有九進(層)建築,建築依山而建,層層升高,每一道門後都藏着動人的土家人的故事。
據相關資料介紹,九進堂裏面一共由333根柱子、333個石柱礎、330道門、90餘個窗、數千塊雕花木窗、上千根檁子、上萬根椽木組合而成。總的進深為99.99米、寬33米,總建築面積3999平方米,是國內罕見的純榫卯相接的木結構建築。
穿過一進又一進古樸的建築,雖然沒有故宮的金碧輝煌,卻也古樸典雅、雕樑畫棟,木雕、石雕十分精美,雖然歲月遠去,但每一扇門,每一個窗,每一個房間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輕輕的觸摸,細細的品讀,彷彿曾經的繁榮與喧鬧仍依稀可見。
沿着木梯而上,最後站在九進堂的最高處,憑欄遠眺,恩施城的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宛如一座雄偉巍峨的皇城,不愧“土司皇城”和土家族故宮之名。舉目望去,亭台樓角、層檐飛爪,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顯出雄奇,巍峨和富麗堂皇。
土司城城牆穿過最後一進城樓,後面便是一條長約2320米的城牆,當地人親切的稱為恩施長城,這條長城依山取勢而建,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戍守、防護,城牆上還設有瞭望台、烽火台,危機之時,會燃狼煙預警,現在則成了遊客觀光、散步的好去處。
恩施長城的兩處高地各建有一座塔樓,分別是土司城的鐘樓與鼓樓,不知算不算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土家族、苗族曾經都生活在中原地區),鐘樓內懸掛着一口重達3000餘斤的大銅鐘,鐘上鑄有999字銘文,記述了土家族滄桑歷史。以前站在鐘樓上可以俯瞰整座土司城,但是現在周邊植被越來越茂盛,鐘鼓樓上已看不到土司城的全貌了,最佳的觀景點還是在九進堂的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