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的美景,多在遠離了人海的大山深處佛陀的居所,多在屏蔽了紅塵的絕壁之間,在“黃河三峽”的簇擁下,十萬佛洲次第展開。
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小積石山,黃河在這裏拐了一個彎,成就了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座黃河石窟。
黃河峽谷的炳靈寺石窟,在千仞絕壁上,向人們呈現着千年歲月累積出來的驚人創造。
炳靈寺石窟 岩石/白堊紀沉積紅砂岩 建造年代/始於北涼,終於清代(吳健 攝)
1963年5月,甘肅省第一次文物普查,第一站就選擇了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頭枕黃河,腳踩懸崖,窟龕依山勢而開,三五成羣,高低錯落,宛如夢一樣的水上佛國。
小積石山,黃河在這裏拐了一個彎
第171龕唐代石胎泥塑彌勒大佛——炳靈寺的標誌,始建於公元731年,炳靈寺彌勒大佛位列世界第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甘肅第三大。大佛面朝黃河,正襟危坐於大山懷抱中,令人肅然起敬,大佛頭頂的大溶洞像一個巨大的問號,讓考察隊員們躍躍欲試。
大佛頭頂上的天然溶洞
登上近40米高的溶洞,進入第169窟,考察隊員發現了炳靈寺的開山之作——中國罕見的西秦石窟。
西秦石窟,一個不規則的天然大溶洞,數百年無人登臨,塑像和壁畫都幸運地得以完整保留。
甘肅省文物普查工作隊划船渡黃河
甘肅省文物普查工作隊攀登第169窟
佛陀剛剛來到黃河邊的炳靈寺落户時,還是高鼻樑、深眼窩、八字鬍,好像沒有經過河西走廊的洗禮,直接從西域來到炳靈寺石窟安家。
佛像穿的通肩式袈裟,有着流水般波動的韻律,好像一件濕衣緊緊貼在身上,美術史上將之稱為“曹衣出水”。
炳靈寺的門票上,印着第31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像造型比例勻稱、體態豐腴,是炳靈寺最精美的盛唐造像。
炳靈寺石窟第125龕 佛像 北魏
炳靈寺現存唐代窟龕138個,佔炳靈寺窟龕總數的2/3以上,唐代雕塑無論石雕還是泥雕,都飽滿富麗、熱情奔放、充滿活力。
1963年5月,考察隊員在石窟內發現一行字——“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
“建弘元年”,十六國西秦王乞伏熾磐的年號,公元420年,這個大發現讓所有的考察隊員都驚呼起來!
“建弘元年”的發現,證明了甘肅最早的石窟羣至少早於雲岡、龍門幾十年以至半個世紀以上。
炳靈寺石窟第16窟 涅槃佛像(吳健 攝)
炳靈寺石窟第169窟 佛像
歷經各代連續營造,炳靈寺現存窟龕216個,造像815身,壁畫約1000平方米。
歷史上,明代嘉靖之後,炳靈寺石窟漸漸不為人所知,同治之後更是路斷人稀。
炳靈寺石窟第169窟 佛像 西秦
在將近100年的時間裏,沒人知道黃河大峽谷裏竟藏着一座中國內地最早的大型石窟羣。
黃河日夜不停地從石窟下流過,大河浩蕩,憑欄觀想,姊妹峯下的炳靈寺越發顯得古雅而幽靜。
來源:敦煌書坊,文章摘編自《中國石窟走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