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重走先遣連進藏路:戈壁灘裏憶崢嶸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休閒

(西藏和平解放70年)重走先遣連進藏路:戈壁灘裏憶崢嶸

中新社阿里7月22日電 題:重走先遣連進藏路:戈壁灘裏憶崢嶸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扎麻芒堡,如今被稱作先遣鄉,距離拉薩1400多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左右,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在這片戈壁灘上的一座紀念碑和周邊遺址,記錄着70多年前先烈們的那段英雄故事。

1950年夏,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四路進軍西藏。時任新疆軍區司令員王震批准獨立騎兵師第1團第1連為進藏先遣連,李狄三任總指揮。全連官兵136人,由漢、蒙古、回、藏、維吾爾、哈薩克、錫伯7個民族組成。

同年8月,連隊從新疆和田地區于闐縣(現於田縣)普魯村動身,9月中旬到達扎麻芒堡。1951年5月,進藏後續部隊到達扎麻芒堡時,先遣連官兵已困守240天,犧牲近40人。

扎麻芒堡意為多毛刺之地,遺址還保留先遣連官兵駐守地窩的作戰及生活景象,一座紀念碑高聳在戈壁灘上,遍地的扎麻被先遣連收集來燒火取暖,插上阿里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依舊迎風飄揚,離高地不遠的一處水源曾是戰士們的重要補給。大半個世紀過去,風沙抹去硝煙的痕跡,今天只能在工事和壕溝裏遙想那段千里風雪的崢嶸歲月。

“水源礦物質超標,缺糧、缺鹽、‘高原病’,以及生活物資嚴重不足是導致戰士們犧牲的主要原因。”解説員告訴中新社記者,但就在這種情況下,先遣連依然克服重重困難,向當地藏族宣傳中共民族政策,幫助牧民放牧、醫治疾病,贏得了好感,為後續部隊進藏打下基礎。

1951年8月,先遣分隊抵達阿里噶本所在地噶大克,在跋涉2800餘公里後進入藏北高原,包括李狄三在內的63名官兵犧牲。同年3月,原西北軍區電授先遣連“英雄連”稱號,併為全連官兵各記大功一次。

“當時並不知道來的是什麼部隊,只知道是解放軍。”站在普魯村進藏誓師大會原址,當年見證者的後代西日普·依布地説,那批騎兵隊伍將馬匹拴在村民的馬棚內,直至今日還有不少村民家保留着當年的馬栓。

普魯村深處沙漠、道路不通,解放軍入村前,村裏許多人沒見過外人。如今一條不長的村道兩側分佈着各類商店,村民的獨院房屋內電器設施一應俱全。西日普説,天壤之別的生活始自村民們分到了土地、牲口,10多年前開始修繕的公路更是讓這座古村面貌煥然一新。

南疆軍區某合成團1連的前身就是進藏先遣英雄連。參觀連榮譽室是新兵們的第一課,連長齊楠對記者説,先遣連的英勇故事激勵着每位戰士的訓練和工作,言傳身教是傳承先輩精神的最好方式。如今這支部隊裏的每位年輕戰士對先輩的故事都如數家珍,“90後”班長史景方説,時空背景不同,年輕一代已成長起來,也應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惡劣的交通條件是過去穿越新藏線必須面對的考驗,在阿里交通運輸部門工作20多年的劉文仍記憶猶新,石子路令司機苦不堪言,斷路、車禍經常發生。“過去太苦了。”劉文説,那時阿里全境沒有一寸黑色的柏油路,100多公里路要跑上一天,在荒漠裏拋錨要耗上很久才能等來救援。

“更不要説先遣連進藏時的條件與環境。”劉文望着一眼看不到頭的扎麻芒堡317國道説道,現在阿里的條件是“老阿里人”在那個年代不可想象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