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節,陳卉嫺想叫一份元宵外賣,吃個“團圓”的寓意。這是她第一次沒有家人的陪伴在異鄉過年。
陳卉嫺是中國傳媒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一學生,老家在台灣。放寒假前,她計算了一下往返兩地需要隔離的日子,最終決定留在北京。
胡珈瑋2020年來到中國傳媒大學讀書,她的老家在台灣高雄。在她的童年記憶裏,每逢元宵節,絢爛的花燈會沿着愛河河岸展示,“很大很誇張”。
因為疫情,胡珈瑋已經兩個春節沒能回高雄過年了。去年除夕,她跟隨一名甘肅同學回老家過年。看着同學一家人團團圓圓,想着自己的家人,再加上對氣候和風俗的不適應,那個年,她過得有點“想哭”。
今年除夕這天,中國傳媒大學給留在學校過年的學生安排了“年夜飯”。胡珈瑋還約了幾個朋友一起吃了頓火鍋。
陳卉嫺想用自己的方式慶祝這個對她來説有些特殊的春節。她搭地鐵去了離學校最近的大型商場,來到提前挑選好的那家餐廳,美滋滋地吃了一頓烤肉。
家裏人的電話接通了,陳卉嫺與他們互傳思念。過去的十幾個春節,在陳卉嫺的記憶裏,有熱熱鬧鬧的一大家子人,有滿桌的“圍爐菜”。爺爺祖籍北方,所以祖籍南方的奶奶,會專門為他包餃子。另一道必定會出現的菜是佛跳牆,爺爺總是親自下廚。前兩年,爺爺去世了,年夜飯裏佛跳牆不再出現。
陳卉嫺沒有選擇從小一直喜愛的音樂專業,而是讀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她從小就喜歡文言文和古詩詞,喜歡傳統文化中藴藏的意味,最愛的一篇文章是《蘭亭集序》。
對於未來,陳卉嫺和胡珈瑋考慮過留在北京,“市場更大”,也考慮過回老家。另一名來自台灣的傳播學大二學生楊雲新倒是更加喜歡上海,她曾在上海停留過幾天,對這座城市的氛圍印象很好。對更習慣南方口味的楊雲新來説,餃子並不是年夜飯裏的必需品,但元宵卻是元宵節的必需品。留在北京過年的她們思念着家鄉和親人,盼着疫情趕快過去,到時候“兩三天回去一次都沒有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