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破牆、退岸,華政校園與蘇河美景相融,“打卡地”呼之欲出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休閒

▲蘇州河華政段規劃建設“一帶十點”,其中思孟園和格致園已建成開放。 

在大理石“彈格路”上漫步,一邊欣賞蘇州河美景,一邊就可以看到華東政法大學百年曆史建築羣。這是今年7月以來,初露面紗的蘇州河華政段帶給上海市民的又一處特色濱水岸線。

蘇州河華政段全長約900米,是蘇州河長寧段“城市項鍊”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破牆、退岸,將百年名校的整體風貌作為沿線景觀向市民開放,今年以來,長寧區與華東政法大學攜手規劃建設“一帶十點”,推動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由“獨門獨院”轉為“人民共享”。

目前, “十點”中的思孟園和格致園已建成開放,倚竹院、華政橋、桃李園、東風角、文化廊、法劇場、銀杏院和海棠園8個景觀節點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本月底將全面完工開放通行。屆時,整條慢行步道和綠化帶將串聯起多元、活力、共享的濱河公共空間,百年曆史建築與蘇河美景相融,又一個城市人文打卡地標呼之欲出。

開放共享:百年建築、人文風光盡收眼底

這個夏天,華航小區居民張先生養成了每天沿着小區旁的健身步道去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散步的習慣。他還記得,2019年濱河步道首次開放時,最窄處僅有1.5米,只能容納兩人並行,同時,沿岸歷史建築的真容被圍欄、搭建房及雜亂的灌木叢層層遮擋。現在,他用手機記錄下家門口的美景,第一時間發在微信朋友圈:“變化太大了,以前只能隔着圍欄欣賞校園裏的建築,如今空間拓寬了,歷史建築羣盡收眼底,風景更美了。”

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與居民區交界處的思孟園,是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的起點,一座鮮花和綠植纏繞的廊架充當“大門”,隨着四季變換還會呈現不同風貌;格致樓是華政校園中有着110多年曆史的“明星樓”,此前已完成保護性修繕,如今其神韻得以舒展開來,被更多人欣賞;再往前不遠,原先處於校園腹地的歷史保護建築韜奮樓,也展露着新顏……

長寧區建管委交通科負責人陳慧指點着其中的“門道”:步道拓寬至3米,顏色也由傳統的紅色改為與建築風格更契合的灰色;步道進行局部抬高後,視線更開闊,提升了濱河親水體驗度;一片緩坡草坪,彌補了華政校園與步道間的地勢高差,並巧妙地充當起校園的天然屏障,原先“養在深閨”的歷史建築外立面得以最大限度地打開,再搭配精緻的“花境”,塑造堤外有綠、堤內有花的高顏值景觀。

精細質感:“彈格路”鋪裝由“老法師”手工完成

位於蘇州河“臂彎”裏的華政校園,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羣是蘇州河畔一片珍貴的人文風光帶。因此,長寧區和華政方面早早明確了此次景觀提升工程的理念:彰顯歷史建築風貌、挖掘校園人文元素、優化濱河景觀品質、激活城市公共空間。

懷着對歷史和城市文脈的敬畏,設計和施工團隊精益求精,這裏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背後都富有深意,希望市民在這處濱河公共空間漫步時能感受到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

為了與沿河歷史建築的扇形窗框紋路相呼應,濱河步道全程採用扇形“彈格路”鋪裝,共耗費8萬多塊大理石磚。為此,施工方前期組織專人赴工廠精選石材,嚴格採用10×10×10釐米的大理石方磚,並按照鋪裝實際在工廠完成首道切割,再對每一塊磚編號、運輸,以最大程度降低現場切割帶來的污染。現場的每一片扇形紋路,均由“老法師”手工打磨、拼貼而成,鋪裝難度可想而知。

類似的匠心故事,在此次景觀提升工程中還有不少。比如,900多米的防汛牆外立面全部採用了水磨石工藝,這種工藝有着百年曆史,常見於滬上優秀歷史保護建築。設計方特意請來“老法師”駐場施工,原汁原味呈現老建築百年風貌,傳承蘇州河人文氣韻。

與歷史建築相得益彰的還有別致的景觀照明, “光”也成為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的畫龍點睛之筆。據悉,設計方充分利用濱水護欄、堤岸步道、濱水綠地等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實用又美觀的照明景觀。防汛牆上巧妙嵌入了隱形燈槽、步道沿線新增功能性照明,就連河畔圍欄底部的色帶燈光,此次改造也對其角度進行了調整,使行人不覺刺眼,白天不影響整體景觀。一系列“無感”的背後,是將“精細”二字發揮到極致,提升蘇州河濱水岸線的夜色質感。


  作者:周淵

  編輯:施薇

      攝影:張伊辰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