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江南,春潮激盪,用打開方式閲讀波光瀲灩的石湖蕩,發現這個位於上海松江城西南、黃浦江北岸的江南小鎮,雖然知名度有限,卻詩意棲居,文旅魅力彰顯,讓人心生驛動,越想越美。
石湖蕩有美傳的江南故事
公元713年,興修了一條“自杭州鹽官縣起,抵吳淞江,袤一百五十里”的捍海塘;塘固而置縣,就有了38年後上海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縣治華亭縣。石湖蕩這個地方,也因塘固而成名。據説宋代之前,這裏有一條3里長的江堤經常垮塌,突如其來的洪災對百姓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危害。入宋以後,在義士殷澄提議下,鄉紳謝徵登高一呼,眾鄉親齊心協力,將這段易塌的土江堤改建為石堤岸,並建石湖廟,敬石湖老爺,佑護石湖塘永固。另據《松江府續志·寺觀補遺》記,明代錢龍錫在石湖塘建石湖道院。時至清末,滬杭鐵路建成,於湖蕩村的石湖廟南約100米處建火車站,站名取廟名和村名綜合命名,叫石湖蕩車站。車站帶來了客商雲集的人氣,也導入了天南海北的文化互動,湖蕩村隨之變為石湖蕩集鎮。這便是從治水而有石湖塘到石湖蕩集鎮的前世今生。
江南小鎮石湖蕩的歷史算不上相當悠久,但此地藴含的江南文化卻非常豐富,松江不少典型的江南文化符號,與石湖蕩這方水土有緣,如“江南第一鬆”、“江南第一磚”、“江南第一名魚”、“江南第一網”,還有見於《石湖蕩鎮志》記載的一位武舉人,號稱“江南第二名”,以及近期調查顯示,松江鄉村現存江南傳統民居,以石湖蕩地區存量為多。
▲ 江南第一鬆
先説“江南第一鬆”。近有作者撰文介紹胡山源與《散花寺》,其中寫道:“1923年,好友錢江春邀請胡山源到松江景賢女中任教,由此他又結識了侯紹裘、洪野等好友,幾人曾有遠足石湖蕩看古松的雅行。”此松便是原位於石湖塘集鎮西市稍楞嚴庵中的1棵根盤半畝、樹形蒼古、樹冠如雲的羅漢松,相傳為元代著名文學家楊維楨手植。這棵樹齡600多歲的羅漢松,不僅讓人對松江姓“松”產生了情感上的關聯,而且對其歷經風雨洗禮所象徵的人文精神讚歎不已。所以,這棵紮根在百姓心中的古松,成就了一個鄉名,即石湖蕩鎮的前身古松鄉。
▲ 劉磚王(周洪聲繪)
續説“江南第一磚”。明代松江李塔匯出了位江南制磚能手“劉磚王”,燒製的磚塊敲擊有金屬聲,當地百姓稱之為“金磚”;金磚脱穎而出後成為官府運至“京倉”獻建故宮和紫禁城的建築用磚,又稱“京磚”。李塔彙集鎮是石湖蕩地區的三個老集鎮之一。過去,當地建築業“五匠”較為出名,如《華婁續志殘稿》記少業匠的石湖蕩人、潮梵禪院住持蓮根,清光緒年間修築了一條自院直達石湖蕩的石路,宣統年間又募修裏中橋,以方便行人;又如1978年去世、享年83歲的張惠龍又名張偉龍,家住石湖蕩鎮張莊村,上下七代共有泥水木工60多人,他本人也是修塔建房砌灶的名師,曾受聘為松江方塔大修的泥水工指導師傳。磚瓦載譽石湖蕩的歷史源遠流長,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古松、塔匯磚瓦廠,燒出了石湖蕩火熱的窯温,提升了當地知名度。
再説“江南第一名魚”。隋煬帝品松江鱸魚膾,贊曰“東南之佳味”,范仲淹吟詠“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還有管訥的那句“長腰秔米家家熟,巨口鱸魚個個肥”,皆誘人饞涎欲滴。松江傳統飲食,“飯稻羮魚”,米為古代貢米,魚中最富盛名者為列於中國四大名魚之首的四鰓鱸魚,“鄉俗以鱸魚為盛饌”,民間有“四鰓鱸魚八月螃,賣田賣地也要嘗”的諺語相傳。為了讓遠去的四鰓鱸重新回到“老家”松江,記得本世紀初,當代人工養殖鱸魚基地先是落户在景名為“鱸鄉遺韻”的永豐街區,後來遷至石湖蕩鎮,雖然只有幾年光景,但也是話説松江鱸魚從古到今、記憶猶新的一個地方。
四説“江南第一網”。據《石湖蕩鎮志》記,1971年,古松水產大隊在滬杭鐵路34號大鐵橋以南1.5公里的斜塘江上,設置了1張1萬多平方米的電力攔江漁網,曾稱“江南第一網”。
五説“江南第二名”。清末光緒年間,石湖蕩張莊村出了位武舉人夏樹堂,武舉考試,表現出色,連發五箭,全中靶心。《石湖蕩鎮志》載:“本應考為江南第一,但因不守規則多射二箭,屈居第二。”
六説江南鄉村傳統民居。夏逸民從2020年9月開始,對當下分佈於松江區7鎮1街道的農村江南傳統民居進行實地調查,計有130多處,其中現存數量“石湖蕩最多”。當地農村老宅以四坡屋面和一埭二廂或二埭四廂為多,此類歇山頂屋面不僅散熱快,泄水暢,而且屋架為榫卯銜接,具有抗震韌性,眺望起來,又見形塑外觀輪郭之美。物以稀為貴,因為得以保存下來的農村傳統民居數量稀少,其作為鄉村文旅資源價值也就顯得更為珍貴。
石湖蕩有美麗的江南水景
人在蕩裏走,如在畫中游。水是江南的風韻和靈魂,也是石湖蕩最為誘人的風光和氣質。松江有山有水,石湖蕩有水無山。看似有所缺憾,實則天公有意為之,即把寫好山水這篇大文章交給了松江,讓在水一方的石湖蕩,得風得水,盡情盪漾。不過,細品石湖蕩鎮名,同樣有松江九峯三泖、山骨水膚的剛柔並濟,化育石湖蕩人樸實穩健的品格,涵養石湖蕩人上善若水的智慧。
石湖蕩與有些曾是江南水鄉現已樓宇林立的地方不一樣,依舊擁有波光粼粼的一番迷人景象。該鎮境內有大小河流110餘條,總長119公里,水面積達597公頃,其中有12條市、區級河道,稱之為涇的有園泄涇、橫潦涇、豎潦涇、小橫潦涇;稱之為河的有泖河、南界涇河、姚涇河、壩河;稱之為港的有油墩港、石湖蕩港、大蒸港;稱之為塘的有斜塘,且多數河道的寬度在150米以上。另外還有總長度71.99公里的村級河道,水網密織,縱橫交錯。這裏據浦江之首,有兩條大河為浦江源流,同時又有一條條穿行於農田和村莊的小河,臨河人家,雞犬相聞,隔河相望,呈現人水相處、此間安樂是吾鄉的江南意象。
之所以喜歡石湖蕩的水,因為水面波光粼粼,水底滄桑沉浸。我曾登高九峯山,拜水石湖蕩,去尋找松江山水文化的古老記憶。例如九峯三泖,皆可代指松江,但佘山、天馬山、小崑山等九峯如今蒼翠聳立,歷歷在目,而按水流位置所稱的上泖、中泖、下泖,或據大小形狀所稱的長泖、大泖、下泖的三泖景象何處可覓?時光流逝,滄海桑田,縈繞百餘里的浩闊三泖,至清代幾乎被圍墾成泖田,殘存部分今稱泖河。
記得十幾年前,去過現屬青浦區的太陽島,在泖塔上眺望泖河波光;此後又去過鬆江小崑山鎮與青浦交界的地方,感受西晉陸機對晉武帝所説的故里之水,温度宜人,“三泖冬温夏涼”。今由西北流向東南的泖河水,又把我帶到地處三泖中部、地勢低平也一向低調且素有“泖田鄉”之稱的石湖蕩。泖河水流入斜塘,在浦江之首三角渡與圓泄涇交匯,經橫潦涇入黃浦江。《石湖蕩鎮志》記泖河位於石湖蕩西北端,南距石湖蕩集鎮2公里。西起青浦、松江兩區交界處,東訖斜塘,長5公里。上段長2.5公里,面寬400米;中段1.2公里,呈橄欖狀,最闊處700米,分南北兩航道,中間淤積已成陸地,形成小獨圩島。這個小獨圩島,就是位於泖新村北首俗稱放狗圩或放狗墩的泖島。
四面環水的泖島,是浦江上游斜塘前端沖積而成的水中綠洲,東西長550米,南北寬330米,自然標高2.4米,總面積約459畝,建築面積2523平方米。2011年市堤防辦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護堤和防汛通道、碼頭、水電等基礎設施。目前島上生態體系處於原生態,物種豐富,飛羽翩翩。在我的展望中,泖島是個泖水碧連天、倒影柳含煙的優美生態園,周邊水體和島上的各類特色植物,無不打上了一方水土的鄉愁印記,是無聲的畫,有聲的詩,美傳的故事。我甚至想像這裏就是《七俠五義》小説中描寫的那個位於松江府蕩南的陷空島;石湖蕩泖河一帶,就是蘆花蕩的所在地。話説開去,過去無論是古松書場,還是張莊書場,當地百姓農閒時進茶館聽書,《岳飛傳》《七俠五義》等百聽不厭。
行走石湖蕩,心中水盪漾,水路開發前景,令人越想越美。我設想過走水道遊覽石湖蕩的一條風景線,車至橫潦涇北岸、九O一廠南端的江邊碼頭是第一站。據説江邊碼頭是個證照齊全,基礎設施良好,可以激活利用的現成碼頭。隨後船向泖河行,去遊賞那個不是仙境卻瀰漫江南意境的泖島;再至三角渡,也就是浦江之首,算是第二個水碼頭。這裏有氣宇不凡的春申堂?築和水文化展示館以及大氣磅礴的江面景觀,還有望欣賞到石湖蕩民間舞蹈《蕩湖船》和採菱姑娘唱江南的表演,以及柔美的水袖舞和參與互動的踏歌起舞等。
浦江之首有列飄逸着茶香和書香的小火車,我夢想着上車去喝一杯咖啡,在這列火車書店裏瀏覽寫松江的一車書,還有通過數字化形式進行資源轉換的精彩呈現,看松江古為上海歷史文化發祥地,江南水鄉靈動地,文化名人薈萃地,今為國際花園城市和美麗鄉村遊賞地,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策源地。掃碼點贊,記住了此地諧音“冬夏春”,再遊覽東夏村,感受來自農事節令和“禮失求諸野,善在黎民”的鄉風村俗活力,讓身心裝滿秋收的喜悦,而後在此用餐,收穫除了筷子一切都可以放下的感覺,再登舟向東駛向米市渡轉上一圈,回到江邊碼頭後駕車前往李塔,延壽寺。也許,在江邊碼頭上岸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揮一揮手,默默淺唱:起風了,我不怕塵世的煙火,我怕自已的碳燃得太快,不夠等一個人回來!也許,會在回家的路上縱情放歌:生活不止是眼前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總之,神馳“澤國無三伏,風帆又一州”的石湖蕩,看幾行白鷺飛向遠方,景養眼,情走心,雲彩也變成寄給春天的信,逐夢而行,未來可期的感覺真好。
石湖蕩有美奐的江南詩行
民歌是人類最早的語言藝術之一,《詩經》中的《國風》就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民歌選集。石湖蕩地區的民間歌謠大致分為勞動號子、風俗山歌、抒情山歌、愛情山歌、兒歌等五類,其中富有情趣,以問答式呈現的民歌豐富、生動,彰顯波光靈動的智慧,如《四句頭山歌》問道:“啥魚游來黑油油,啥魚游來像繡球,啥魚游來空好看,啥魚游來半爿頭?答:黑魚游來黑油油,浜姑魚游來像繡球,竄條魚游來空好看,箬毯魚游來半爿頭。”
石湖蕩傳唱的愛情山歌,情真意切,清新如水,如當地稱筵席為“酒水”,有首《賣酒》民歌唱道:“姐開一爿美酒店,酒香味醇無價鈿,千兩黃金酒勿賣,一番情愛換人意。賢姐賣酒講情義,無情郎來酒勿見,有情郎來酒缸開,郎吃酒來姐心醉。”又如《藕絲要比鐵索牢》,唱的是“初搭私情難牢靠,三根藕絲搭座橋。只要姐郎合心意,藕絲要比鐵索牢。”
蓴鱸菱藕,擅美東南。施蟄存《雲間語小錄·菱》載:“釆菱者多少女,坐木盆中,浮游菱蔓間,時謳小曲,清婉可念,是曰菱歌。”説到松江水紅菱,以草長浜產最著名。但自古以來,水紅菱同樣是石湖蕩的水生植物之一,當地釆菱姑娘也同樣愛唱甜蜜蜜的菱歌:“哥挖藕來妹釆菱,藕頸纏住紅菱藤。有心讓哥紅菱採,只怕塘邊有閒人。”
民歌化為詩人的營養,便會溢出美妙的詩情畫意。管時敏詩嘆:“九點吳山夢裏青,遠煙疎樹晚冥冥。何時買得螭頭舫,一曲菱歌泖上聽。”從清代黃霆《松江竹枝詞》組詩中看出,三泖水域曾是菱的家園,如其詩曰:“長泖東南近秀州,半為煙水半汀洲。鷺鷥飛破夕陽影,萬點菱花古渡頭。”黃霆同時唱嘆石湖蕩的恬靜優美:“石湖塘北數幽居,團泖(圓泖)人家畫不如。曉起盡將朱網曬,筠籃疊疊賣銀魚。”張子野《泛松江》詩云:“春後銀魚霜下鱸,遠人曾到合思吳”。
在我想來,石湖蕩是吳中三泖育秀之地,這裏不僅有華亭人陳鳳業《泖湖釆蓴歌》唱嘆“柔如儂心繞郎意,滑如依臂待郎持”的吳儂軟語詩情,而且有華亭人楊日照《從長泖過斜塘》抒懷景象:“萬頃白雲迷客棹,一灣秋水下斜塘”;還有可以撫今追昔的一片紅豔豔風光。我曾在開春之際,前往石湖蕩參加紅花草節,觀賞紅花姑娘演繹當地素有秋播以種綠肥紅花草為主的農耕文明傳統;繼爾思及解放初的泖蕩田,一年只種一熟早秈稻,當地俗稱為“赤稻”;由赤稻追古而懷,明代崇禎《松江府志·物產》中,記有粒大、芒赤、五月種、九月熟的紅蓮稻。再看石湖蕩的水上、田園、路邊,鳥語春聲動,花開別樣紅。人在石湖塘,詩情伴潮漲,生髮鳥似樹上花朵,人似花海漁舟的無盡感慨。是的,旅遊不只是行走,更是身心與萬物的溝通和交流。
石湖蕩有美味的江南美食
水生土長的石湖蕩,水生可食之物豐富多樣,如“八水仙”、田八樣”,都是當地水生食材。“八水仙”即茭白、蓮藕、水芹、芡實、慈姑、荸薺、蓴菜、菱角;其中,陸機讚美的“千里蓴羮”,今人多以千里湖解之,其實並不獨指太湖,嘉慶《松江府志》載:“蓴菜,出華亭谷及松江,四月生,名雉尾蓴,最清美。”而三泖原有泖湖、谷水、華亭谷和谷泖、泖水等稱謂。此外,芡實又名雞頭米、雞頭子、野雞頭,它浮在水面,屬睡蓮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實可以做成美味的上等甜食,葉柄、花莖和果實皮皆可炒熟食用,是一種有益於補虛的滋養食品。明代《吳邑志》記有“芡出橫山南蕩”之説,雖非指松江橫山和石湖蕩,但石湖蕩水域也有芡實生長。
鎮志記水網密佈的石湖蕩,箬塌魚、白絲、塘鯉魚、河豚、鱸魚、白鯧魚等水產河鮮多達30餘種,過去水稻田裏就能產出作為當地農家葷菜的“田八樣”,即魚、蟹、蟛蜞、田雞(青蛙)、黃鱔、泥鰍、田螺、螺絲。當地鄉民,臨水而居,靠水吃水,弄水而歡。蚌舞是石湖蕩民間傳統水族燈舞,又名“蚌殼燈”。表演時由少女扮蚌姑娘,人在蚌殼中操控開合;男角是一漁翁,撒網捕蚌,蚌姑娘左躲右閃,舞步歡快,與漁翁詼諧互動,幽默地呈現水鄉生活靈動的一幕。
到石湖蕩做客,吃吃水生的、土長的,再品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會更深切的體會到,一方水土,厚德載物,滋養百味。我曾在石湖蕩鎮政府食堂、金泖漁村和恬潤酒家用過餐,如今回味起來,依舊唇齒留香。不過,人都有偏好的一口,住在松江城裏,卻偏好安徽土雞蛋,常到茸城路北面的一家專賣小店去買些回來。最近一次,發現小店裏除了黃山、大別山草雞蛋外,新上架出樣了一筐石湖蕩土雞蛋,價格每斤20元,是小店所有出售雞蛋中的最高標價。俗話説,好貨不便宜,買了兩斤試吃,要色有色,要香有香,品之確有土雞蛋那種誘人的味道。
我有個習慣,對留在心裏揮之不去的美味,總想有更多的瞭解,故去查閲《石湖蕩鎮志》,結果有所失望,鎮志上雖有飲食、服務業章節,卻未見名菜名點記載。我知道記錄客觀史實是志書的基本要求,但這與我眼裏看到的、舌尖上品到的,心中想到的,似乎落差較大。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石湖蕩恬潤酒家用餐,吃得越香越是感傷,最後還是這家店主給了我莫大寬慰。店主姓宋,土生土長的石湖蕩人。他説自己對於做菜的追求講究“最到位”。用他的話説,魚蝦要鮮得最到位,甜食要甜美最到位,臘貨要臘香最到位,葷素要搭配最到位……他告訴我,自己的阿大、阿奶、阿爸、姆媽,都能燒出一桌好菜,他的女兒現在對鄉土美食文化很感興趣,一門心思想闖出一條繼承與發展鄉土美食的路來,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寫出家鄉美食傳美名的時代新篇章。
▲ 朱氏(碧雲)口授烹調技藝(葉菁繪)
據説這對石湖蕩宋家父女,有意從明代華亭人宋羽根據其母杭州人朱碧雲口授所著的《宋氏養生部》中,汲取食品製法技藝精華,結合當代人口味和當地飲食風味,由易到難,逐步推出手工製作的特色食品和菜餚。他們打算先取文化寓意為“高中”的意思,在過去試製試吃了年餘的基礎上,今年推出“九峯糕”、“泖田粽”;再用當地產的優質米,配上九樣原料,製作象徵九峯三泖米好、天長地久吉祥的“浦江九寶飯”。此外,送你品嚐的美味是“宋家滷味”,精製而成的臘貨香腸是“食湖香臘腸”;再創制一桌以河鮮為主打品牌的“食湖鮮”土菜,為石湖蕩一鎮一品美食文化賦能添彩。由此想到,古人厚重的美食專著,無不是時序更迭、與古為新的現實美味累積而成。老味道是“根”,新老融合的舌尖美味,又何嘗不是未來美食之“本”!所以,相信有年輕人加入且注重推陳出新,自會有“歲酒梅花釀,春衣燕子裁”的喜人新氣象。
石湖蕩還是那個我心怡的石湖蕩,但一想到這裏有美傳的江南故事,美麗的江南水景,美奐的江南詩行,美味的江南美食和美觀的江南鄉村民居;一想到石湖蕩鎮有個唯一地處浦南的洙橋村,正吸引外來文人墨客來此收穫創作靈感和村居生活幸福感,如書畫愛好者顧林林、鄉村研究紀實作家俠客等都已在此久住;出席今年松江區兩會代表魯芳,也看中了村裏的古銀杏樹和大片農田,空氣中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表達了立足鄉土、造福鄉親、發展民宿產業的夢想追求;一想到曾任上海市游泳隊隊醫的陳金寶,這位現年八旬的氣功大師,如今移居石湖蕩鎮李塔匯中心村,沐浴鄉風,親近田園,安享晚年,自感內心更寧靜,氣功更精純,好感欲加油然而生。舉望眼,山城連景,水陸聯動,觀水親水看松江,石湖蕩有望成為江河連通蘇浙的一條文旅“lP走廊”。那座曾為南來北往船隻“航標”的李塔,目送一艘艘遊船在波光盪漾中徜徉,遊客們陶醉於沉浸式的體驗之中,或在傾聽松江故事,或在觀看3D影像,或在望水發呆,享受着時光浸泡歲月的自由寬鬆,越想越美。
像春天説來就來了似的,夢想如此真切,甚至可以觸摸,令人且行且歌,優雅温馨,心生嫵媚。再看這川流不息的浦江水,似血脈一樣連着松江各大景區,一旦用水線串起珍珠般的景點,必彰顯遊百里松江水道,看古今雲間風景,外連內通、資源共享的無限活力。故期待市、區有關方面描繪文旅之舟遊覽松江新藍圖,並以石湖蕩先行先試,早日拉開松江水上游序幕……
編輯:孫欣祺
來源:人文松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