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國人不懂中國古玩,竟將幾百萬的文物當垃圾送人,結果後悔不已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休閒

古董是為人所珍視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珍奇物品。

在這上面沉積着無數的歷史、文化、社會信息,而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所無法取代的。 因為古董可以作為一種玩物,所以,後來我們也稱之為“古玩”。


可以説,古董就是歷史的直接證據,所以,對於歷史愛好者而言,古董的價值在於其研究意義。當然,由於年代久遠,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天空下的現代人,有時難免會目不識珠,錯識古董,鬧出種種烏龍事件。今天,我們就來講兩件關於古董的烏龍事件。

在八國聯軍侵華後,無數文物流落海外,時至今日,許多遺失的文物仍不知所蹤。2016年十一月,在英國的一場拍賣會中,一件“帽架”成為了拍賣品的熱門,來自各國的收藏家爭相競價,最終,這件帽以五十八萬英鎊的天價被拍走。四年前,五十八萬英鎊相當於人民幣五百萬。

一件瓷質帽架,竟能以如此價格成交,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我們知道,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沒那麼講究,所以,該帽架自然出自王府,或者是紫禁城。

那麼,這個帽架始於何處呢?

根據佳士得拍賣行的工作人員稱:該帽架極有可能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從帽架的構造來看,該帽架上浮雕了九條龍形紋樣。要知道,在古代只有宗室子弟才有資格使用雕龍的器具,而九條龍的規格是皇帝專屬的,其他人根本無權使用此物。此外,從帽架的雕刻、燒製工藝來看,均屬十九世紀最高水準。

根據鑑定人員的分析,該帽架大約於1835年製作完成,誤差不超過十五年。從製作時間上來看,能使用這個帽架的,應該是道光皇帝無疑了。這個帽架在起拍之初,拍賣行就給出了三十萬英鎊的起拍價,隨着收藏家們爭相競拍,起拍價翻了將近一倍。最後,這個帽架被一對亞洲夫婦拍走。


由於,這對亞洲買家並沒有公開姓名,所以,我們無從知曉帽架的去向。其實,道光帽架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它背後的“烏龍事件”。

早年,這個帽架曾被一對威爾士夫婦收藏,這對夫婦對這個來自中國的古董知之甚少,錯誤地將帽架當成了燈座。的確,從外表上來看,道光帽架的模樣就像愛迪生髮明的電燈一樣。這對夫妻買下帽架後,曾將其當成了燈座,使用了半個世紀有餘。

二十世紀中葉,威爾士夫婦在一個小山村發現了這個精緻的收藏品。甚至,為了搭配這個燈座,夫婦二人還特地為它尋找了一個淺色的燈罩。還真難為了這個中國古董,竟被幾十瓦的強光照射了那麼多年。或許外國人根本想象不到,中國皇帝活得如此有情調,連他的帽子都要配上華麗的帽架。


其實,除了被當成燈具的帽架,世界上類似的烏龍事件還有不少。

例如:前幾年英國某慈善商店收到一份特殊的捐贈,捐贈物是一個造型獨特的舊筆筒。估計連筆筒的主人都沒覺得這竹製筆筒有多珍貴,隨手將其捐贈到了慈善商店,不再理會。所幸,捐贈商店有人慧眼識筆筒,一眼就看出這筆筒來歷不凡,立即將其送到鑑定機構。經鑑定人員的研究,該筆筒是清朝的古董,是十七世紀雕刻大師顧鈺的作品。最終,該筆筒被送往拍賣行,並以三十六萬英鎊的成交價成交。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顧鈺是誰,顧鈺字宗玉,清前期,嘉定(今屬上海市)的竹刻名家。他極為擅刻人物山水,工巧精深,細入毫髮,刻工考究,甚至,一件刻竹作品必須數月才能完工。在《竹人錄》中,就稱其竹刻特點是“刻露精深,細入毫髮,一器必經一二載始成;不襲前人窠臼而能獨立門庭”。現如今,他傳世的作品僅有《顧鈺款山水人物筆筒》、《踏雪尋梅筆筒》了。


在鑑定中心鑑定筆筒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發現筆筒上存在大面積破損,筆筒曾經的主人還曾用膠水自行修復過筆筒的底部和外圍。鑑定人員剛剛收到筆筒時,險些將其認作廢品丟掉。難怪筆筒的原主人會將其無償捐贈,連鑑定人員都險些錯認,何況是沒有鑑賞能力的普通人呢?三十六萬英鎊,在當時越摺合人民幣三百萬。這樣一筆鉅款,估計筆筒的原主人聽到這個消息後腸子都悔青了。

現在,該筆筒已被拍賣者交給“Woolley and Wallis”拍賣中心代為保管,並再次拍賣,該中心負責鑑賞中國古董的專家阿克斯福德稱,這個高度約為十六釐米的筆筒雖有大面積破損,但是,並不影響它的價值,目前仍有許多收藏家表示對筆筒感興趣,打算出手拍下筆筒。看樣子,識貨的人有不少。據悉,按照目前的工藝水平,現在世界上僅有幾個人能將筆筒修復完好了。


其實,這些烏龍事件,雖然令人忍俊不禁,但也引人深思。或許,因為外國人不識貨,那些流落在海外的古董,絕大多數都被當作廢品處理了。

想到這裏,筆者的心情就變得有些沉重,願這些古董能早日回到祖國。

參考資料:

【《清朝古董筆筒誤作廢品捐贈》、《中國古董烏龍事件》、《竹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