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假前5日頤和園接待遊人總計25萬餘人“福壽特展”公益講解火了

由 勞新忠 發佈於 休閒

“十一”黃金假期尋福添壽遊“頤和”

“十一”黃金假期,新揭牌的頤和園博物館正在舉辦“園説Ⅲ——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該展覽一經開展,便每天火爆,觀眾絡繹不絕。

北京青年報文化雲播欄目“後台”日前探訪了由北京市園林管理中心主辦的“園説Ⅲ——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並以“十一黃金假 尋福添壽遊頤和”為主題進行了雲播。

“雲播”中北青“後台”邀請了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黨委副書記秦雷、頤和園文物管理科科長隗麗佳和金牌講解員舒乃光在本次展覽和頤和園之間進行穿越,對中國的福壽文化進行充分的展示和講解。

“福壽特展”公益講解火了

據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官方統計,1日至5日頤和園接待遊人總量為250374人,其中日接待遊客量最多的一天為10月4日,接待54711人,每日遊客量峯值出現在11時至12時之間。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園説Ⅲ——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開展自助講解,重點文物設置二維碼,方便觀眾深度瞭解展覽內涵。

在線下,頤和園組織了公益講解,針對展覽區域分佈兩址特點,結合參觀遊線實際,在每日上下午遊覽高峯時段,組織開展公益講解,全天候8場次同步串聯,從展陳“福壽綿長”到“福壽攸同”,從“歡迎參觀”到“感謝聆聽”結束。

10月1日—5日,園説三講解團隊開展公益講解服務:40次,2700餘人。

286件文物跨越4000年

“園説Ⅲ——文物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特展”共有兩個展廳,分別是頤和園博物館和德和園扮戲樓展廳。展覽共展出286件文物,這些展品時間跨度四千多年: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跨越至民國時期,包括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西周青銅器、漢代瓦片、唐代銅鏡、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時代的傢俱、器物、字畫,甚至還有從唐代開始的外銷瓷器。

據介紹,這些展品全面地追溯了福壽文化的歷史淵源、展現了福壽文化的深刻內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質樸美好的審美意趣、精神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據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管理處繆祥流介紹,此次展覽延續2019年“園説”首展的文化脈絡,依託頤和園園藏文物資源,聯合國內18家文博單位共同推出“園説Ⅲ”,首次聚焦園林中的福壽文化與藝術,展現園林文物在歷史、科學、藝術方面的重要價值。

慈禧五十做指畫

傳統的“卍”字符號是中國人“福壽”文化的縮影。而這一符號的由來可以追溯到3900多年前。此次展覽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馬場類型四大圈紋萬字紋雙耳甕出土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附近,距今已有3900餘年的歷史。文物造型為“甕”狀,淡淡的橙色甕體中心繪製了“卍”字紋。據介紹,新石器時代“卍”字紋的產生主要是經由“蛙紋”演變而來的,也體現出先民嚮往“多福多壽”的思想萌芽。

有福有壽,自然也不能少了“祿”,而“鹿”則成了“祿”的代表。展覽中的文物,秦代的母子鹿紋雙鹿瓦當,瓦當正中為大小兩隻仙鹿,成年鹿仰頭站立,在它的胸前還有一隻正在嬉戲的小鹿。鹿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之獸”,因“鹿”與“祿”同音,所以人們將鹿視為福祿的象徵,並賦予它祥鹿富貴的美好寓意。

在眾多展品裏,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幅紅紙白顏料的“菊花圖”。很多遊客並不知道這幅畫是慈禧所作,而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這是慈禧用手指畫的畫兒。

舒乃光介紹説。這幅書畫作品是慈禧太后51歲時用手指畫出的菊花圖,指畫就是用手指和指節、手背代替畫筆作畫,用這種方式來畫畫,更能體現出作畫人高超的繪畫水準。同時,這幅圖使用反向拓印的方法,將原本的圖案的留白用朱墨填滿,原圖的圖案就成了這幅圖的留白,形成一種高度對比的圖案。

頤和園中尋福壽

北青“後台”文化雲播的鏡頭並沒有侷限在展廳中的福壽。在頤和園管理處黨委副書記秦雷的帶領下,大家一起開始尋找頤和園裏的福壽文化。

其實頤和園裏最能體現福壽文化的就是這座皇家園林的象徵萬壽山了。萬壽山,原名甕山,後來乾隆皇帝為其母60歲大壽將山名改為萬壽山。在萬壽山的排雲殿大門上就有“萬壽無疆”的匾額。除此以外,像慈禧所住的地方就叫做“樂壽堂”,裏面也是福壽滿堂。

除了這種特別顯眼的地方以外,在不顯眼的地方也能夠看到體現福壽的符號。據秦雷副書記介紹,在頤和園的建築裏,有大量團壽、蝙蝠和五“蝠”捧壽的符號於房檐、窗欞之處,甚至地磚和牆磚的擺放上也暗釦着“卍”符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