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想到,碧波浩瀚的千島湖湖水之下,竟然悄悄“潛伏”着兩座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古城,它們在靜水深流的湖底,已經沉默了半個多世紀。日前,在攝影師的執着努力之下,水底古城的神秘面紗被撩開一角,沉寂了多年的平靜再次被打破。水下世界是寂靜的,淤泥終會把一切掩埋,但是,與人類自身的改造力量相比,大自然的演進速度畢竟是緩慢的。所以我們還有機會繼續探尋這座古城的角角落落,讓時間真正定格成永恆。
2009年11月末,千島湖水在深綠色中泛着些許的藍,隨着下潛深度加大,周圍漸漸暗下來。28米深的水底幾乎全黑,藉助手中的潛水燈才只有2米左右的能見度,只能參照指北針和水底地形向前摸索。
進到城內,右側出現房屋,沒有屋頂。向東南方向游去,黑暗中漸漸出現一座磚結構建築,潛水燈的光線所及之處,滿是精美的雕刻,這就是獅城那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磚結構“節孝坊”。我幾乎在水下叫出聲來。
2010年12月我們第四次來到獅城,可能是由於降雨帶來了泥沙,水下的能見度很差,幾乎不能拍攝。但我們仍然繼續工作,並對以前曾經找到過的現存建築物進行測量,根據局部拍攝的圖像繪製實景復原圖。下圖為在獅城西北部靠近西廟的建築物房樑上找到的當年拆房隊倉促留下的繩索。
為了查清這個牌坊的來歷,我們尋訪了當地的老人並翻閲了文史資料,在民國19年出版的《遂安縣誌》中簡短地記載着牌坊的修建始末。其實這個姚文浚是一名貧苦書生,妻子王氏卻是大户人家的女子。王氏在18歲時嫁給了姚文浚,不料結婚一年多後,姚文浚就因病去世了。
“獅城”姚王氏節孝坊上有一塊刻有“聖旨”字樣的匾,匾頂的盤龍圖案極其精美豪華,是這座牌坊上眾多磚雕作品的代表。
這座象徵着中國傳統婦道的牌坊經受過拆房隊的努力拆除卻沒倒,説明當年的建築果然質量上佳。半個世紀過去了,陸地上的牌坊越來越少,這座水中的遺蹟顯得彌足珍貴。
2010年春節過後,我們再次來到獅城,逐步擴大搜索範圍,以城牆為基準,先後找到東門、南門,由東門向內,找到了東大街上已經倒塌的4座牌坊、縣衙前的空地以及被堆放在一起的帶有“遂安縣”、“縣長張寶琛”等字樣的城磚,甚至在城外還找到了完整的帶有墓碑的墳墓。
在北門進去的古城的西北部,我們發現了保存還算完好的大量建築,有些房子的窗欞完整無缺,徽派建築木門前的木質雕刻依舊完好,仍能看見當年精巧的工藝。潛水員在水中對建築進行仔細的測量和記錄。
攝影師在水下發現的這些排放在一起的木棍,有可能是當年清庫之後被靠放在牆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