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成都東郊記憶。 資料圖片
成都東郊記憶內部建築。 資料圖片
成都東郊記憶內部建築。 資料圖片
老車間,水塔,煙囱……眾多工業遺址的元素,構成了別有韻味的遊覽勝地——成都東郊記憶。20世紀50年代開始,這裏成為我國西部工業企業的集聚區。時代變遷,隨着工業企業外遷,工業基地的老廠房一度被廢棄遺落在城市一隅。伴隨着文旅產業的興盛,這些工業遺蹟浴火重生,變身為文旅融合的新地標,改建成現代文創產業新型園區。
合理改造,歷史遺蹟加入文旅基因
2009年開始,成都市利用東郊老工業區中的工廠舊址,將部分工業特色鮮明的廠區作為工業文明遺址予以保留,並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打造成音樂產業基地,也就是如今的東郊記憶。利用工業遺址發展創意經濟,老舊廠房“長出”新經濟:創智天地、創意大院、影視聚落等主題聚落,將老舊廠房打造成創意工坊。
走進園區的西大門,門邊滿是鐵鏽的圓形高爐上方立着揮手向前的樂團指揮塑像,高大的煙囱、生鏽的鐵管、各種各樣的雕塑,營造出光怪陸離的視覺效果。火車頭廣場是園區內工業氣息尤其濃郁的地方:一台蒸汽機車拖着幾節綠皮車廂,靜靜地等候在鐵軌之上,隱沒在廠房內的車身彷彿隨時都會鳴笛向前。
“我們努力做到修舊如舊、舊房新用。”負責東郊記憶工業遺址改造工程的中建三局項目負責人谷青峯告訴記者,為了完整保留這裏的工業記憶,東郊記憶聘請了國內知名設計師把各種構造複雜的廠房改造為商業用建築,重點對蘇式紅磚廠房和具有工業符號的煙囱管廊等歷史遺蹟進行了保護性改造。
經過改造,工業建築的魅力在東郊記憶得以完整保留。跨度24米、高16米的大車間,被改造成了影院和劇場;直徑16米的氫氣罐被打造成了視聽空間;多夾層、多管道的廠房,化身為藝術展示殿堂;煙囱、傳送帶、鍋爐也經過改造成為音樂酒吧的組成部分……懷舊和時尚的藝術氣息在這裏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文創企業、劇團等也都紛紛選擇在這裏落户。
政策引導,市場機制帶動新興產業
在東郊記憶“脱胎換骨”的進程中,其所在的成華區引入文創市場主體,實施功能再造和內容植入,挖掘品牌、文化和經濟價值,同時在後期開發效益方面探索利益協調機制,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鼓勵企業主動實施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東郊記憶是以運營為基礎的,多元化讓這片區域充滿活力。”東郊文化管委會主任馬健偉介紹,東郊記憶的自我造血在文化創意領域非常重要,只有獲得市場認可,這類工業遺址旅遊的模式才能長期持續。
“隨着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最近幾個月的營業額已經逐漸攀升。”東郊記憶繁星戲劇村劇場負責人樊星表示,現在這裏的人氣越來越旺,地處城區的東郊記憶具有寶貴的旅遊區位優勢,這意味着潛力巨大的營收能力。
“這裏的文創消費非常吸引人,我經常邀約好友參加各種活動。”資深動漫迷王燁是東郊記憶的常客,常來此處參觀漫展的他表示要“吃遍這裏的餐廳”。而動漫只是東郊記憶文創產業中的一環,作為發展電競、音樂戲劇、影視傳媒的文創聚集地,東郊記憶的線上關注度和線下客流量近年來不斷創下新高。近兩年來,東郊記憶的日均遊客接待量已達2萬人次,2019年全年共吸引國內外遊客達735萬人次。
深度相融,集體記憶助力體驗經濟
如今,東郊記憶聲名遠播。由於承載了成都近代城市發展歷程和工業文明的痕跡,周邊的文創產業正在往東郊記憶區域加速匯聚。目前,成華區制定出台《工業文明遺產保護利用規劃》,加強對機車車輛廠等15處重點工業遺址實施保護性開發、示範性利用,計劃在東郊記憶周邊打造“城北古蜀留痕”“機車廠中國最美地鐵站”等一批特色文化地標。
近期,東郊記憶已有西部文創之芯、中歌藝術城等重大項目簽約,啓動實施項目330個,累計完成投資約606億元。接下來,東郊記憶將與中車集團攜手,以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為目的,結合企業自主改造、舊城改造等方式推進工廠入園,使其與周邊建成區域有
機結合、功能互補,為東郊記憶的工業文化再添加一筆濃墨重彩。
文旅產業如何在此聚集成勢?在東郊記憶,文旅融合並非簡單相加,而是深度相融。“這裏將歷史文化等集體記憶轉換為場地、故事、體驗項目,引發遊客共鳴,打造體驗經濟。”成華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通過機車廠“量子界數娛工場”等項目構建起的文化創意產業,提升了業態的層級,將加速提升這片區域的居住品質。
如今,成都東郊工業區第一批建設者已年逾古稀。有老人常回到東郊記憶,在曾經的老舊廠房或某個車牀面前佇立良久:“我以前是旁邊廠的,現在廠子沒了,廠房還在,常回來看看真好。”人們對於城市的情感,常常始於它的繁華和休閒,卻忠於它的歷史和記憶,希望東郊記憶能永遠為人們留存一份對逝去歲月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