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探訪雪域高原上的“揹包警務”:打通服務農牧民的“最後一米”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休閒

甲學鎮派出所民警騎摩托車上山。 劉忠俊 攝

中新網四川色達12月4日電 (記者 王鵬 劉忠俊 呂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格桑扎西騎着摩托車在林間穿梭,山路陡峭,稍不留神便可能翻下山谷……12月初,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甲學鎮,中新網記者搭乘民警摩托車前往當地高山遠牧點途中,目擊了令人心驚膽戰的一幕。而這樣的驚險,當地民警已習以為常。

色達縣位於四川與青海交界處,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地廣人稀,部分藏族農牧民過着逐水草而居、順天時而動的遊牧生活。尤其是每年9月底到次年5月底,農牧民們要前往海拔超4000米的高山遠牧點放牧,遠離村鎮。高山上交通不便、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多種因素導致基層派出所管理和服務工作難度較大。

遇到難走的路段,民警需相互幫助推行。 劉忠俊 攝

為解決這一難題,近年來色達縣公安局創新推出“揹包警務”工作,將證件辦理、法律宣傳、安全防範、信息採集、矛盾糾紛化解等警務工作“裝”進揹包,翻山越嶺,將警務服務“背”到牧民家中。作為甲學鎮派出所所長,格桑扎西也是其中一支“揹包警務”小分隊的隊員。

從色達縣甲學鎮容柯村前往遠牧點需攀爬10餘公里的山路,因海拔超4000米,山路最大坡度已接近35度,民警們須藉助摩托車或馬匹才能抵達。記者注意到,上山的道路崎嶇且坑坑窪窪,寬度也僅有半米。“油門要平穩,離合轉換要快和準,否則摩托就要熄火。”騎行途中格桑扎西全程手腳並用,還要時刻提防車輪打滑摔下山谷。遇到最陡峭的山路時,大家還要下車協助推行才能安全通過。

民警騎摩托車走在山路上。 劉忠俊 攝

“上次一位同事不小心摩托車衝出了山路掉下了山坡,治療休養了半個月才恢復。”行進途中,為防止摩托車發動機過熱,格桑扎西將車靠在斜坡上,坐在草坪上吃起了乾糧。此時他全身佈滿了灰塵,原本黑色的警服和揹包都變成了灰色。“這個遠牧點還算近的,更遠的僅往返都要2天,晚上只能借宿在牧民的小屋裏。”他淡淡地説。

經過近2個小時的驚險騎行,幾位民警組成的“揹包警務”小分隊終於抵達了遠牧點。一間小屋的煙囱冒出藍色煙霧,牧民甲拉一邊燒火取暖,一邊等待着民警的到來——他的身份證需要更換了。

部分路段需要騎馬才能抵達。 劉忠俊 攝

握手寒暄後,“揹包民警”們在小屋中坐下,取下揹包,拿出相機,很快就給甲拉拍好了新的身份證照片。隨後,民警們又將遠牧點的幾位牧民召集在一起,大家圍坐在冬日的陽光下,分享起了森林防火安全知識。

“以前想去派出所辦點事,但是離得太遠了,很不方便,沒想到警察會上門服務,很方便。”甲拉告訴記者,自己一年多數時間都在這個遠牧點,此地與甘孜州爐霍縣、阿壩州壤塘縣交界,牧民們常因牲畜越界吃草而發生衝突,“現在警察定期走訪,也幫助調解矛盾。”

甲學鎮派出所值班室,8個“警務揹包”掛在牆上依次排開 劉忠俊 攝

“大山裏的村民和牧民平時有很多警務服務需求,但因自然和交通條件不方便走出來,我們就改變思路,讓民警走進去。”格桑扎西説,“揹包警務”工作機制符合涉藏地區實際情況,已在基層發揮出了巨大作用。

中新網記者在甲學鎮派出所值班室看到,8個“警務揹包”掛在牆上依次排開。打開其中一個發現:新辦的居民身份證、數碼相機、户籍辦理明白卡、“一標三實”信息採集卡、反詐宣傳手冊、派出所工作滿意度問卷,以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解、回訪三表等,關於警務工作的設備資料可謂一應俱全,儼然一個流動的警務服務便民窗口。

民警給農牧民甲拉拍攝身份證照片。 劉忠俊 攝

揹包背到哪,警務跟到哪。記者瞭解到,“揹包警務”在緩解農牧民辦事難的同時,也將社情民意、困難訴求、邊界管控等辦法和措施送到了農牧民身邊,延伸了涉藏地區便民警務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民警翻山越嶺到達遠牧點後,村民們都會送上吃的、喝的,彼此間的關係越來近,也越來越親。”格桑扎西説,正是在“揹包警務”的影響下,農牧民羣眾越發信任他們,也促進了案件的偵破,“農牧民羣眾更願意給我們提供案件線索了。”

牧民和民警聚在一起,科普森林防火知識。 劉忠俊 攝

色達縣公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自開展“揹包警務”以來,色達縣公安局先後破獲涉槍案件1起,收繳仿64式手槍1支,破獲命案積案3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人。

“‘揹包警務’的創建,最大程度上破解了邊遠牧區羣眾居住分散、逐水草而居的管理難題,打通了服務羣眾的‘最後一米’,也温暖了高原山區羣眾的心。”色達縣公安局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當地將在現有警務模式上延伸觸角,圍繞“寺廟警務、旅遊警務、林草警務、農牧區警務、邊界警務”,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涉藏地區現代化警務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