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刺”活一座城
古建築與時尚設計、現代商業融為一體。通訊員樸國峯攝
宋代古塔下的口袋公園。通訊員樸國峯攝
張 晶 段江婷 本報記者楊建智
夏日傍晚,71歲的尹壽林老人總喜歡坐在永新古城幸福街的家門前,看正變得越來越“洋氣”的街道和不斷湧進古城衣着時髦的年輕人。“我們的古城年輕起來了。”在古城居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尹壽林感慨道。
永新是湘贛兩省地域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之一,古城內,矗立着中共湘贛省委舊址、海天春茶樓、宋代南塔等10餘棟古宅與知名文化建築。但隨着人口向新建城區外遷,曾經繁華熱鬧的古城走向了“空心化”--古宅民居日漸破損,街區商業老化凋敝,交通設施、下水通道等配套功能更是嚴重不足。
古城是永新歷史文化的縮影,更要成為永新發展的新動能。2019年4月,永新縣委縣政府正式啓動“重現永新”古城更新改造工程。通過創造性地引入“針灸式療法”,用藝術設計提升沿街建築與市井風情,用現代業態復興街區商業,讓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
扎針:激活古城“微細胞”
以盛家坪路與幸福街圍合的0.39平方公里的街區,是永新古城更新改造工程項目一期。在盛家坪路口,一座寶塔形的玻璃建築,常常吸引着人們駐足觀看。當地居民介紹,這曾是一座普通的社區辦公樓,經過藝術化改造,已變身為匯聚永新傳統美食的網紅打卡地。
“如果把城市看作人的身體,我們就是用針灸之法給患病的城市療傷,這一棟一棟的建築就好比古城的穴位,我們一針一針扎進去,透過穴位將整個古城的細胞激活。”永新縣旅投公司董事長劉曉翔説,這種對建築的“針灸”,絕不大拆大建,而是在完整保留古城原有風貌、鄉愁記憶的同時,對每棟房屋實施個性化的設計改造,植入相應的商業業態,在激活每一棟古建築的過程中,實現對古城的整體激活。目前,古城的文化街區、歷史建築、文保單位、工業遺產等有效利用率超90%。
遵循“挖掘文化底藴、修復歷史記憶、注入商業業態、改善民生福祉”理念,永新縣把保持原貌較好的20餘棟沿街店鋪、34棟公房及街區閒置用地,作為扎針點。針對每一棟房屋的年代、質量、內部空間、户主生活習慣等情況,制定“一棟一策”,使之與計劃引進的商業業態、品牌高度吻合。同時,拆除街道兩旁的殘垣斷壁,建造憩園、珍園、憶園、梅園、永園、志園、南塔廣場7個口袋公園,讓隨處可見的“微景觀”營造出街區環境的新氣象。
走進改造後的古城街區,依託20餘棟古宅改建的沿街商鋪,外立面依舊保留着歷史的風貌,內部卻各有各的不同--有的成為展示永新非遺文化的新窗口,有的成為時尚簡約的咖啡館或充滿文化品位的文創基地。500餘米長的古城街道兩旁,很多店鋪的窗台上擺放着各色鮮花,街道的上空裝飾着非遺紙傘,一條文化藝術長廊、一個公共衞生間、7個口袋花園恰到好處地嵌入古城肌理,融合濃郁古風和現代時尚的“文藝範”讓人流連忘返。
永新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舊城改造部副指揮長賀文華告訴記者,古城更新改造項目一期涉及700多棟建築物、上萬人口,總投資1.57億元,遠遠低於拆掉重建所需的費用。更新改造後,引發了新型商業、外地遊客的聚集效應。“針灸式改造投入小見效快,堪稱是城市運營的一把‘金針’。”他笑道。
通絡:締造古城“新脈搏”
“古城更新,既要保住街巷肌理、煙火氣息、生活傳統,更要引入時尚元素、新興業態、現代設計。”回顧永新古城更新的行動路徑,負責永新古城商業運營的CBC建築中心運營公司總經理樸國峯強調了“共同締造”的操作理念。
何為“共同締造”?“在永新古城更新改造過程中,縣委縣政府負責籌集資金、整合各項行政力量,專業的建築設計師、街區風情設計師、園林設計師負責項目的藝術化改造,周邊居民則自始至終參與其中,共同締造古城的建築及生活形態。”樸國峯解釋道。
記者發現,該縣在永新古城更新改造的實踐中,特別注重社羣文化的打造,在人與人的共聚中,形成暢通的“鄰里經絡”。通過整合紅色文化、非遺文化、餐飲文化、民宿文化,永新縣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羣生活,建立起守望相助的鄰里文化,讓新舊社羣在古城共融共生。
培植新業態、提升傳統業態,打通新舊商業和諧相處的“商圈經絡”,對古城商業的復興亦體現了“共同締造”理念。在更新實踐中,永新縣將原有的“兩縱一橫”三條老街改造成展現永新民俗文化、古城記憶、紅色文化的主題街區,並引入現代文創、美食、手工藝、藝術培訓等新業態,使古城商業重煥生機。
“讓城市中‘老’的細胞慢慢復甦,讓城市中‘新’的元素茁壯生長,‘新’與‘老’共生融合,從而實現由外而內全方位更新。”永新縣委宣傳部部長遊文亮認為,古城更新改造不僅突出了空間形態的改造,更注重了人們生活形態的更新。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信步古城老街之中,中共湘贛省委舊址、海天春茶樓、宋代南塔等老建築在霓虹燈下別有一番風味,新興業態、傳統商業共生共存,在時代的“召喚”下,永新古城迎來“第二春”。
裂變:融入“井岡旅遊圈”
“5月1日,更新改造後的永新古城重新開街,‘五一’假期,這裏天天爆滿,每天湧入的遊客超過1萬人。”遊文亮告訴記者,永新古城更新改造後,受到各方關注,也備受本地居民、外地遊客青睞,未來將積極融入大井岡山旅遊圈,全力打造成井岡山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有了現代旅遊產業的加持,永新古城的未來將擁有更持久、更強勁的生命力。”遊文亮説。
打造井岡山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永新擁有充足的底氣。永新毗鄰湘東,南接井岡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境內各類紅色景觀達400餘處。同時,擁有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5個省級非遺項目、11個市級非遺項目,記錄在冊的傳統手工藝更是超過40種。
為順勢而為,進一步打造井岡山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不久前,永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提出,將繼續沿用“針灸式療法”,啓動古城更新改造二期項目,打通河北路,修建文星橋,構建“一河兩岸”文化景觀帶,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大古城景區。為保障這一戰略目標的實施,永新縣還進一步立下“鐵律”:繼續堅持“保留城市肌理,更新功能;保留城市記憶,更新顏值;保留城市生態,更新底色;保留城市温度,更新業態的理念,對老城區只拆不建,逐年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打造一個既充滿歷史韻味又生機盎然的精緻小城”。
用空間的改造,激活城市的“微細胞”;用社羣及商業的重塑,疏通城市的“經絡”;用“裂變式”的大手筆改造,打造井岡山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因“針灸式療法”而獲得新生的永新古城,開始以更新的姿容、更大的雄心,闊步前行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