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知道布達拉宮還有地下八層!
近日,在《國家寶藏》中,布達拉宮揭開了地下和一些不向公眾開放區域的神秘面紗。
坐落在地球第三極的布達拉宮,以世界屋脊做門檻,以千年冰雪做門楣,是天地交匯處的信仰圖騰。
無論人們是否到過西藏,都會被布達拉宮磅礴的氣勢所震撼。
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了迎娶兩位公主而修建的——文成公主和來自尼泊爾的赤尊公主。
有一千多間宮室,房檐、門窗以珠寶裝飾。
布達拉宮,總共有13層。
9-13層以參觀為主,1-8層是它的地基。
誰能想到,5層的宮殿之下,隱藏着8層的深寂地宮。
就像通往另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
由於布達拉宮北面高、南面低,所以需要建設地壟,將地面墊起來,再在上面進行建築工程。
於是,形成了幽深複雜的地下世界。
隱於世人的地宮,需要通過狹窄的地壟和木梯層層下行。
一個個深邃的地壟,就像井一樣。
而整個布達拉宮底下,有多達一千多個地壟!
昏暗的地宮中,有下不完的樓梯。
牆體上深布縱橫的裂縫。
每一層地壟都有很多小房間。
這樣的場景,分分鐘能讓你穿越到盜墓筆記……
而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對布達拉宮到底有多少房間和地壟,都一無所知。
在2002年的維修中,人們才找到了布達拉宮地下的491個地壟。
隨着時間的推移,又找到了1000多個地壟,而據專家推測,還有更多的地壟未發現,總數還將繼續增加。
傳説中,布達拉宮彙集的珍寶,抵得上半個世界。
現布達拉宮僅存兩座唐代時期的建築,其中之一的法王洞,保存着著名的文成公主像。
歷史上記載,松贊干布三十多歲去世的時候,文成公主才25歲,她原本可以回到長安,但卻選擇留在吐蕃生活了30多年,直到去世。
隨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布達拉宮原本的建築和雕像,都毀於雷電和戰火中,到了清代才得以重修。
據《清代布達拉宮紅宮俢砌圖》,布達拉宮紅宮的修砌工程,始於1691年1月1日,從紅宮東側開始拆除舊建築、展開擴建,歷時兩年零四個月完工。
工匠們通過牛皮船把石塊從各地運到拉薩。
磚石外牆、平頂、小窗,是傳統藏式建築;紅宮上的金頂,則由康熙皇帝特派的九位漢族工匠打造。
每天7000名工人蔘與建設,才在3700米的海拔之上,建成了百米高的布達拉宮。
白宮用於議政,紅宮用於宗教活動。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布達拉宮的基本樣貌,其實是在清代時奠定的。
三百多年間,布達拉宮有些殿堂內部牆體開裂、地面下陷、木構件變形,可以説是危機四伏。
所以從1989-1994年,國家專門撥款五千三百萬,對布達拉宮進行了搶險加固維修。
2002年,國家又對布達拉宮撥款一億七千萬進行了第二次大修。
這些經費在當時來説,可都是天文數字。
而布達拉宮現在的日常監測和保護工作,仍然是任重道遠。
譬如,布達拉宮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木構件,用了很多文物級別的布和絲綢做裝飾,加上殿內的香火,就存在着很多消防安全隱患。
消防大隊必須24小時備勤,每天進行不間斷防火巡查和防護。
他們甚至都要用手去檢查殿堂裏香灰的温度——雖然已經配備了感温、感煙的防禦系統,但為了萬無一失,還是要人工值班巡查。
措施嚴格到,冬天工作人員們都不可以用電器取暖。
而現在,地下建築部分,也得到了較為完善的監測和保護。
整個布達拉宮光是各種傳感器就裝了720個。
譬如,地壟的牆上裝置了位移計,實時監控裂縫寬度的變化;傾斜儀,監控牆體和柱子的傾斜角度。
布達拉宮的客流限制措施和遊覽路線的確定,都由這些結構監測系統來決定。
一千三百多年的布達拉宮,是古人創造的高原寶藏,而一代又一代的人就如盞盞長明的酥油燈,用守護點亮了千年的時光。
這座彙集了虔誠與想象的宮殿,在紅山之巔閃耀,而居然還有八層的地下宮殿,古人的智慧,真的令人驚歎。
能有這樣的建築結構巧思,唯有佩服。
而千年來保護這座神宮的人們,強大的信念感,也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