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中國青年網開封10月23日電(記者 安俐)“再見,‘柳堅強’”。

  站在位於河南開封的黑崗口黃河觀景台上憑欄遠望,面前的黃河寬闊安瀾。距離觀景台一公里處的黑崗口下延控導工程堤壩上,搶險隊員們正在緊張地作業。

  “柳堅強”是黑崗口下延控導工程堤壩旁的一棵柳樹。原先在壩上眺望滾滾黃河的六棵柳樹中,只剩下這一棵“獨苗”沒有被河水淹沒,頑強屹立,所以閒暇時,堤壩上的搶險隊員們就給它起名“柳堅強”。但後來,水位接連升高,唯一存活的這棵“柳堅強”也沒能挺住,最終在10月17日這一天,被水淹沒了樹冠。

【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10月17日張飛拍攝的尚未被淹沒的“柳堅強”。張飛供圖

  這句對“柳堅強”的告別,來自開封黃河河務局搶險隊隊長張飛的朋友圈。

  “守住大堤就是守住了整座開封城!”

  “雨情,汛情,險情,情何以堪。加班,加點,加緊,刻不容緩。”——來自張飛9月24日的朋友圈。

  表面平靜的黃河,實則暗藏洶湧。黃河自古就有“鐵頭銅尾豆腐腰”之説,河南開封恰恰處於“豆腐腰”,河勢“寬淺散亂,遊蕩多變”,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都發生在這裏。黑崗口下延控導工程所處的是黃河最險要的一段,彙集了黃河所有“疑難雜症”。這一段河道最窄處僅有200米,今年秋汛,黃河中下游干支流水位升高、流速加快,每天5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流量都要從這窄窄的200米處經過,極易發生險情。

  9月24日以來,張飛和黃河搶險突擊隊的隊員們就沒回過家。在張飛的印象中,今年秋汛格外“兇猛”:9天之內黃河發生了3次編號洪水,導致骨幹水庫水位不斷被推高,下游河段面臨長時間、高水位、大流量行洪考驗。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副局長袁東良説:“今年黃河下游秋汛洪水場次之多、過程之長、量級之大,歷史罕見。潼關水文站出現了1979年以來最大洪水,花園口水文站出現了1996年以來最大洪水。黃河支流渭河、伊洛河、沁河、汾河都發生了有實測資料以來同期最大洪水。”

  “河勢險惡,工程防洪壓力大,我們24小時值守,一直在對工程進行除險加固。”張飛説。堤壩上,挖掘機在地面上挖出了一個長方形的坑,兩名搶險隊員奮力鋪展着厚重的鉛絲籠,將鉛絲籠放在坑的上面。隨後,挖掘機將壩頭的備防石料放入有鉛絲籠鋪墊的坑裏,四名搶險隊員上前共同完成鉛絲籠的綁紮工作。

【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開封河務局黨員搶險突擊隊的隊員們正在綁紮鉛絲籠。張飛供圖

  準備工作完成,挖掘機的前輪精準地停在大壩邊緣,鏟槽前傾,“嘩啦”一聲,一個六七噸重的鉛絲籠被傾倒入打着漩渦的河水中。

  堤壩就是張飛的戰場。險情發生,張飛首先要做的就是觀察河勢。“河勢不同,我們用的搶險方法就不同。就像戰鬥時要先觀察敵人,敵人是怎麼排兵佈陣的?敵軍的主力方向是哪?我方哪個區域防守最薄弱?觀察河勢後才能制定方案。我們投拋鉛絲籠是為了壓護水下根石坡面,防止因石層斷裂。對於沒有石頭的地方,我們一般投放柳石枕或者沙袋進行搶護。”張飛説。

  金屬材質的鉛絲籠很鋒利,隊員們一不留神就會被刮傷。“一天的工作下來,我們好幾個隊員的胳膊上、手上都是被鉛絲籠劃出的印子。前一段時間颳風下雨,大家在雨裏搶險,我們好幾個隊員都感冒了。但是搶險一旦開始就不能停下來,大家都在日夜不停地堅守。”張飛説。

  就在採訪前的幾分鐘,張飛還在忙碌着與河南省局領導通電話溝通搶險方案,彙報搶險進度。“這次洪水對我們是一個考驗,守住大堤就是守住了整座開封城!”

  不悔的是三代人的堅守,不變的是對黃河的深情

  張飛出身於“治黃”世家,家裏的姥爺、大舅、母親都是在黃河大堤上工作的,張飛已經是家裏的第三代“治黃人”了。

  黑崗口黃河觀景台旁邊,有一座小亭子,掩映在青翠的柳樹中,別有一番韻味。張飛告訴記者:“那個亭子是1986年我舅舅參與修建的,旁邊的觀景台是我2020年參與修建的。最早,我姥爺就是在離觀景台一公里以外的堤壩上搶險,後來舅舅‘接棒’。1982年,河南開封黑崗口發生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次大洪水,我的舅舅作為搶險隊隊長在堤壩上主持搶險。如今,‘接力棒’傳到了我的手上。”

【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張飛(右一)和舅舅。張飛供圖

  2004年,張飛從部隊退伍返回家鄉,最初的工作地點是機關單位的辦公室。“2011年,柳園口下延控導工程出現了一次比較大的險情,單位召集人員去搶險,我主動報了名。當時我想,我一定要去一線看看。”

  回想起第一次參與黃河搶險的景象,張飛依然感到激情澎湃。“當時的氛圍特別感染我,兩百多個人在壩上一起搶險。堤壩上風大,路也不好走,一位四十多歲的女同志一手抱着樹保持平衡,一手還在運送物料。不管是老職工還是年輕職工,大家都在拼命搶險,那一瞬間我特別感動,我心想,這才是我想要的工作氛圍,守住大壩,就是守住了家,守住了老百姓的安全!”

  青年的熱血觸及到了黃河的體温。張飛辭掉工作了五年的“鐵飯碗”,轉身前往一線。

  “我當時先斬後奏,先辭掉了機關工作,再通知的家裏人。當時全家人都反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安安穩穩地在自己身邊,辦公室的工作,風吹不着,雨淋不着,何必要去吃苦呢?家裏還因為這件事開了個家庭會議。”張飛笑道,“不過我最終還是説服了家裏人,我對母親説,我就想沿着您和姥爺、舅舅走過的地方,走一走轉一轉,在你們堅守過的地方,守着黃河。”

  張飛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黃健翔的那句經典台詞:“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張飛看來,這句話説的就是黃河兒女。

  在張飛的朋友圈裏,總有一羣穿着“平安藍”和“安全橙”的人,他們晝夜不停歇,衝鋒在前,成功化解了一次又一次險情。張飛帶領的黨員突擊隊中,二十多個搶險隊員全都是“黃二代”“黃三代”,他們接過父輩、祖輩手中的接力棒,守護着這條奔騰不息的河。

【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張飛(左一)和隊員們在黑崗口險工。張飛本人供圖

  “隊員們工作中出現疏忽的時候,我總會告訴他們,我們身上,揹負着的是父母的榮光,父母都是吃了大苦走出來的。那個年代,搶險全是靠人工,加固河堤用的石頭全靠肩挑手扛,哪有什麼設備呢?我們拼命乾圖的是什麼?圖的就是不辱沒父輩的名聲,爭取做一個比父輩更出色的治黃人!”張飛説。

  “感恩,黃河給予我一切”

  點開張飛的微信朋友圈,彷彿在觀看一部關於黃河的紀錄片。幾乎每隔兩天,他就會在朋友圈裏發佈一條關於黃河的小視頻。在他的鏡頭下,雨中的黃河寧靜蒼茫,大雪中的黃河岸邊乾淨空靈,夕陽下的黃河金光璀璨,晴空烈日下的黃河大氣磅礴。“我最喜歡看夕陽下的黃河。有時在岸邊埋頭幹了一下午,再一抬頭已經是落日時分了。那時候看夕陽是最放鬆,最舒服的。”張飛説。

【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張飛拍攝的夕陽下的黃河。張飛供圖

  最近幾年,張飛開始用無人機航拍記錄搶險和施工的過程。“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把視頻拿出來看看,總結經驗。”

  有險情的時候,“張飛們”是黃河的修防工,沒有險情的時候,“張飛們”是施工隊。去年三月,黑崗口生態修復綠化觀景工程項目啓動,張飛率領團隊僅用了26天的時間就修完了10公里的生態廊道。他用無人機拍攝的視頻,記錄了黃河生態廊道示範段的“華麗蜕變”。“原來這裏一片荒涼破敗,現在有了慢行道,有了草坪,在這裏看‘落日懸河’,多漂亮!”

【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張飛用航拍無人機拍攝的黃河生態廊道修建情況。張飛供圖

  從一個白皙青年,到如今皮膚黝黑的粗獷漢子,黃河岸邊的風吹日曬在張飛的臉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如今,張飛希望自己的兒女有朝一日也能接過延續了三代的“接力棒”,在黃河岸邊“野蠻生長”。他説:“我兒子寫了篇作文,我看了很欣慰。他寫道,‘我想過,當我成為了一名守黃人後,我會將我的青春、我的精力全部奉獻給黃河,將黃河治理好發展好,讓它成為一條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堅信總有一天,我的心願會成為一棵參天大樹,結出累累碩果’ 。我當時就想,兒子長大了!只有在風雨裏經大事,見世面,才算得上是黃河兒女。”

  黃河,是自青藏高原奔騰而來的蒼勁力量,也是手中掬起的那一捧鄉愁。黃河,是每個人心裏的那條母親河。“我從小吃着黃河水長大,永遠不會離開黃河,就像孩子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母親一樣。”張飛説,“有時候站在堤壩上看着奔騰不息的黃河,我在想,在自然面前人是那麼渺小,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征服黃河,我最大的願望,我工作的目標,就是努力讓人水和諧、生生不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1 字。

轉載請註明: 【母親河畔的中國】張飛:一位黃河搶險隊隊長的朋友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