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趙俊傑
10月1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迎來了週歲生日!
時間回到一年前。2021年10月12日,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全面開啓了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嶄新篇章。
作為全國首批設立的面積最大國家公園,過去一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在推進青海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方面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提供了“青海方案”、貢獻了“青海智慧”,總體呈現出“高、大、多、廣”的特點。
水鳥翔集。攝影:何海燕
高站位謀劃 高標準建設
三江源國家公園由青海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攜手共建,青海也成為全國唯一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示範省,編制了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管理辦法和管理規範、技術標準,探索走出了一條借鑑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之路。
一年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從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制度建設向鞏固完善轉變,積極開拓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道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説,根據構建局省(區)聯動機制,國家林草局與青海省、西藏自治區政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專班工作機制,研究解決重大問題,部署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重點工作,共同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我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23萬平方公里,其中,三江源國家公園面積為19.07萬平方公里,佔83%。目前,尚在創建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里,青海湖國家公園2.85萬平方公里,崑崙山國家公園擬設區域約7000平方公里,全部建成後,我省國家公園總面積將達到24萬平方公里以上,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青海修編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優化調整功能分區和範圍,將黃河源約古宗列、長江源各拉丹冬、當曲區域完整納入國家公園範圍,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全部劃入核心保護區,區域面積由試點期間的12.31萬平方公里擴展至19.07萬平方公里,實施電子矢量、實地勘界和界碑(樁)建設,現已初步完成《三江源國家公園勘界立標項目實施方案》和勘界立標底圖製作,預設界碑(樁)7003個,電子矢量界(區)樁8299個。
截至目前,全省自然保護地面積為26.76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29.65萬平方公里,照此計算,國家公園將分別佔到89.69%和80.94%。除了面積大,我省國家公園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隨着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大美青海日益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焦點,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逐漸成為青海的亮麗名片和對外開放的金字招牌。
冬格措納湖。攝影:李友崇
雪豹。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生態保護成果斐然
經過近幾年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全省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每年向中下游穩定輸送近600億立方米Ⅱ類以上的優質水,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林地保有量增加0.4%,草地覆蓋度、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10%、30%以上,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後的80%以上。
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強,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顯著改善,珍稀瀕危物種種羣數量明顯增加,藏羚由最低時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普氏原羚從300多隻恢復到近3000只,祁連山雪豹突破百隻。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日益提升,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中華水塔”更加堅固豐沛。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加強對源頭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通過實施黑土灘綜合整治、退化草場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養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使三江源頭的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三江源頭再現千湖美景,植被蓋度明顯提高,草地植被蓋度和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灘治理區域的植被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後的70%以上。
田俊量説,為持續築牢“中華水塔”安全屏障,我省加快實施三江源重點生態修復工程,今年為歷史之最,投資近3.2億元,實施黑土灘治理、黑土坡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種草、封山育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人類活動遺蹟修復、毒害草綜合治理等項目,宏觀生態環境保持了持續向好的態勢,野生動物種羣數量持續增加。
生態管護員巡護草原。攝影:祁曉軍
藏野驢。攝影:白瑪次成
可可西里藏羚。攝影:江永文保
參與度強普惠面廣
在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的路上,青海持續優化完善“村兩委+”機制,領導幹部包鄉、部門包村聯點共建制度全面落地,羣眾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熱情高漲。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脱貧相結合,創新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內牧民羣眾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一户一崗”全覆蓋。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形態,青海健全完善自然資源特許經營制度,優化特許經營項目目錄,科學合理測算24個生態體驗項目生態訪客容量,在長江源園區、黃河源園區和瀾滄江源園區試點打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玉珠峯生態體驗項目,推進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等特許經營活動有序展開。通過在園區內外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等公益培訓,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加快發展特許經營,讓當地牧民從草原利用者變為生態守護者,羣眾積極參與保護、共享建設成果,實現生態、生活、生產“三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青海與中國科學院以及復旦大學、青海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建立資金籌措保障機制,長江三峽集團、廣汽集團、省農業銀行等企業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與世界自然基金會、中華環保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同謀共建共享,建立志願者招募、培訓管理等機制,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青年志願團隊融入三江源保護和建設。建立國際合作機制,與黃石國家公園、班夫國家公園、拉爾蘇漢拉等廣泛開展交流,全面提升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