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秦嶺與渭河之間

——記作家、文化學者王若冰

行走在秦嶺與渭河之間

行走在秦嶺與渭河之間,已經成為王若冰工作的常態。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陝西日報記者 張斌峯

每次手捧《走進大秦嶺》和《渭河傳》,我總有這樣的疑惑——一個生於甘肅、長於甘肅、工作於甘肅的作家,為何會將自己的關注點放在秦嶺與渭河之間,傾其巨大精力抒寫秦嶺與渭河?

初秋的一天,在甘肅天水,我在直面王若冰時尋找答案。

王若冰不像我想象中的高大與健碩,但是他身上所散發出的濃濃的詩人氣質與淳樸直爽與我的想象完全契合。不矯揉造作,不炫耀賣弄,是與王若冰交談時從他身上能夠明顯感知的。他如一塊石頭,堅忍卻又深刻着風雨的印痕。只有靠着這樣的堅忍,他才能於烈日與風雨中踽踽獨行。只因有着這深刻的印痕,他的文章才能打動心魄。

從未停止的腳步

16年來,王若冰行走在秦嶺和渭河之間的腳步從未停止。而當初的開端,卻極其偶然。

2004年5月的一天,王若冰在蘭州參加第二屆甘肅詩會,《人民文學》雜誌社一位老師問他:你生活在秦嶺,何不寫一本關於秦嶺的書?這隨意的一問,卻如同開閘之水,疏通了王若冰淤塞多年的認知之路;如同航行之燈,指明瞭他探尋多年的創作方向。從此,如同北京之於老舍,呼蘭河之於蕭紅,白鹿原之於陳忠實,高密東北鄉之於莫言,秦嶺成了王若冰的創作根據地。

2004年7月3日,王若冰從天水出發進入大秦嶺,一直走到伏牛山,完成了對東西綿延1600公里秦嶺山脈的文化考察。第一趟走完以後,他就迷上了秦嶺,愛上了秦嶺。

在進入秦嶺之前,王若冰對自己行走之後寫作的作品取好的名字是《秦嶺批判》。在過去他的認識裏,秦嶺山大溝深,文化落後,思想閉塞,但行走中秦嶺深處優美的自然風光深深地吸引了他,更重要的是進入秦嶺後他才發現,埋藏在秦嶺山區裏的豐富歷史文化遺蹟與中國歷史發展進程息息相關,特別是秦嶺山區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勾起了他童年的記憶。

王若冰調整了考察思路,邊走邊查資料,沉迷於秦嶺綺麗迷人的自然山水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蹟中,發現了一座與大家印象中不一樣的秦嶺。從此他深深地愛上了秦嶺,在接下來的寫作和生活中,秦嶺成為他的參照體和寫作對象,每年,一旦有時間、有機會,他就往秦嶺裏跑。

2011年8月17日,王若冰又開始了他期待已久的渭河之行。為了整體呈現渭河古老博大的歷史文化精神,他跑遍了甘肅、陝西、寧夏三省區,包括十數條支流流經的渭河廣大區域。他查閲了渭河沿途各縣區的志書,走訪了還遺留着渭河古老情感經歷的村鎮古道、歷史遺蹟,並從多達數百萬字的文史資料裏,尋覓渭河留在中國歷史中的古老回聲。他經常在渭河兩岸有方向卻無目的地獨行,靜靜地思考。

秦嶺與渭河給予了王若冰豐厚的回報。16年中,他寫作了《走進大秦嶺》《尋找大秦帝國》《仰望太白山》《渭河傳》等幾部著作,每部著作都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這些作品,讓王若冰完成了從一個詩人、文學評論家到散文作家、文化學者的蜕變,成為當代作家中為數不多堅持用腳步丈量大地、用作品為山川立傳的作家。

自然的沉醉

每個人一生都在路上,行走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只不過每個人行走的方式各自不同罷了。喜歡在山水間行走的人,必然是對自然山水有着深切的迷戀,他們的行走甚至可以説是為了尋求自然界與自己心靈之間的參照物或者是呼應之物。

行走在秦嶺與渭河之間,讓王若冰的思想、人生態度、生活方式以及寫作格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他迷戀秦嶺、沉迷渭河,更迷戀秦嶺山區和渭河兩岸悠閒的生活以及老百姓處事不驚的生活態度。

2014年秋季的一個雨天,王若冰獨自驅車於茫茫羣山間,公路兩邊的茶園仍然是一片墨綠色。瀟瀟秋雨裏,人們無悲無喜、悠閒自得地幹着自己的活兒,裊裊炊煙從叢林、山坡靜靜升起,那種自然狀態讓他沉醉。

一個山間小鎮正好逢集,人很多。王若冰看見小攤販在自家門口賣肉,臨街的一個架子上掛着一些臘肉和新鮮的豬肉,但卻不見賣主。街上擠滿了從山上下來的婦女、老人,有的挑的擔子裏就放着一把山野菜或者是幾個橘子,他們或在街上轉悠,或在路邊蹲着,好像根本不是為了做買賣、做生意,而僅僅是為了在山裏能聚會、相見,給自己一個上街趕場的理由而已。

長期生活在大自然懷抱裏的這些人對生活的理解更透徹、更真實。16年來,王若冰經常在山水之間行走,由於受到這些人的感染,他的性格也變得柔和很多,他的寫作天地也更遼闊了。有行走過的自然山水為背景,每每進入寫作狀態時,行走過的山和水都會驟然間呈現在他的面前,需要表達呈現的畫面也就出來了。

作為旅行者、旅遊者、生活者,經常行走在大自然,王若冰獲得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對他來説,持續16年的行走過程,也是他從自然山水以及藴含其中的歷史文化精神中學習、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

每當工作煩躁時,王若冰就一個人坐着長途汽車去秦嶺山區的小縣城、小鎮裏住下,看周圍的青山綠水,品當地小吃,體會秦嶺山區老百姓閒適的生活,解脱釋放自己。

為山河立傳

後來,王若冰又參與了《大秦嶺》紀錄片的撰稿,這把他自然而然地帶到旅遊界。紀錄片《大秦嶺》2010年元旦播出,掀起了秦嶺山水自然旅遊熱潮,並持續到現在。“後來我才恍然大悟,我也做了一件旅遊界感興趣的事。”王若冰説。

王若冰做過調查,《走進大秦嶺》最多的購買者不是文學愛好者,而是驢友。王若冰把秦嶺從西到東、由北而南走過,《走進大秦嶺》全面地反映了秦嶺人文地理、歷史文化,很多驢友將這本書買來當嚮導。

王若冰認為,以前遊客到陝西,是為了看兵馬俑、大雁塔,但這幾年,外地人來陝西,其中有不少想去看看山水。現在,遊客興趣決定旅遊市場走向,如何適應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旅遊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走進大秦嶺》《渭河傳》出版後,王若冰給自己確定了“為山河立傳”的寫作方向,他寫山寫水、寫山水文化也無意識地參與到了旅遊業的變革中。“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能給正在蓬勃興起的山水自然遊、休閒度假遊盡一份力。”王若冰説。

行走在秦嶺與渭河之間

【來源:新天水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3 字。

轉載請註明: 行走在秦嶺與渭河之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