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青山間的撫仙湖,生態好了水也美了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休閒

  撫仙湖:生態好了,水美了

  盛開的鮮花將撫仙湖濕地裝扮得更加美麗。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撫仙湖北岸的撫海灣濕地,遊人遠眺風景。本報記者 張勇攝/光明圖片

  【美麗中國萬里行】

  滇中青山之間,萬頃碧波,湛藍如鏡,這便是傳説中神仙也不願意離開的一類水湖泊撫仙湖。一層層晶瑩透亮的波濤温柔地湧向北岸沙灘,沙灘後面是鬱鬱葱葱的濕地,一條條弧形鮮花帶延伸向湖邊,粉紅的美女櫻映紅了湖水,也醉了遊人……

  雲南省玉溪市撫仙湖是珠江源頭的第一大湖,也是我國內陸湖中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水資源總量佔全國湖泊淡水資源總量的9.16%。玉溪市澄江、江川、華寧三地人民守護着這汪碧水,不僅讓撫仙湖及周邊地區變得越來越美,還催生了許許多多飽含生態、文化和經濟價值的生態產品,給撫仙湖周邊的居民帶來了“金山銀山”。

  萬畝濕地守護一類水質

  最近,撫仙湖北岸的廣龍撫海灣濕地公園刷爆了許多雲南人的抖音和微信朋友圈,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這裏有潮起潮落的碧波沙灘,有彩色夢幻的花田,有掩映在綠樹鮮花叢中的澄江市規劃館……每逢週末,眾多私家車開向撫仙湖北岸,數以萬計的遊客湧入園內拍照、賞花、吸氧,遊客最多時達16萬人。

  與撫海灣相鄰的撫仙湖北岸生態濕地(廣龍試驗區)正在興建之中,一台台巨大的挖掘機奮力揮鏟……“這片濕地總面積為70.5萬多平方米,其中花海面積20.9萬平方米,去年12月動工,目前已經建好近一半。”雲南省建投集團濕地項目建設負責人郭朋説:“原來湖邊都是農田和村莊,如今,我們通過生態濕地建設,削減徑流污染,將廣龍試驗區建設成湖濱生態屏障,形成高原淡水湖泊濕地保護與利用示範區。”

  多年來,玉溪市堅持生態立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千方百計守住撫仙湖Ⅰ類水質。2015年,撫仙湖流域由三縣共管改為整體委託澄江市統一管理。近幾年,撫仙湖流域推行河長制,湖區實施“四退三還”(退人、退房、退田、退塘、還湖、還水、還濕地)項目,湖濱濕地規模化生態恢復工程總面積達1.35萬畝,被列為全國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和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多年的生態保護得到了回報。2010年以來,連續10年撫仙湖總體穩定保持Ⅰ類水質,被列為國家戰略水資源儲備庫。在全國81個水質良好湖泊保護績效考評中,撫仙湖榮獲第一名。

  生態農業斬斷面源污染

  澄江市龍街街道朱家山村距撫仙湖北岸5公里,周圍是一片片廣闊的田野,田野中壯觀的綠色網格種的不是糧食,而是2000畝低矮茂盛的藍莓樹,樹下是縱橫交錯的節水管網。“我們不用農藥,全部人工除草,同時採用滴灌技術,確保沒有污水流出污染撫仙湖。”雲藍藍莓公司片區項目負責人保壘對記者説。

  4700餘畝,這裏初步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早熟藍莓種植基地。“過去朱家山村種糧食和蔬菜,大肥大水對撫仙湖有面源污染。去年通過‘黨組織+公司+農户’的模式,流轉土地1800畝,帶動農户268户種植藍莓,人均增收7000餘元,同時阻斷了面源污染。”朱家山村鄉村振興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張永明説。

  朱家山村田野裏的變革,還體現在澄江為消除農業面源污染而啓動撫仙湖徑流區5.8萬畝土地流轉,休耕輪作發展生態農業。除1.35萬畝發展生態苗木和生態濕地外,其餘耕地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流轉給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打造生態莊園、田園綜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在澄江市右所鎮馬庫村旁,是一片200餘畝的荷花塘,70餘種荷花和29種蓮花競相開放。這個以荷花為主題的悦蓮莊園,是一個集旅遊觀光、婚紗攝影、特色食宿、親子營地、農耕體驗為一體的觀光農業園區。悦蓮莊園副總經理王靜介紹:“我們栽種荷蓮,替代蔬菜等經濟作物,畝均化肥施用量減少了85%,同時荷蓮也能大量吸收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起到了淨化水質的作用。”

  為了斬斷污染源,近年來,澄江市關閉、搬遷撫仙湖徑流區內規模養殖企業共計1090户,完成全國南方農業高效節水減排高西片區試點項目,農田總磷、總氮入河污染物削減率分別為72.5%、78.3%,同時種植荷藕4000畝、藍莓8000畝、景觀苗木1.5萬畝,重點打造了10家農業莊園,累計帶動2萬餘名村民增收致富。

  生態保護成就美麗鄉村

  “過去在縣城裏看見褲子上粘着紅土的人,就知道是朱家山村的人來了,因為我們進村的路都是泥濘的紅土路。”回憶過去髒亂差的朱家山村,張永明苦笑道。

  自2013年朱家山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澄江投入900餘萬元,實施人居環境整治、特色民居建設等,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烤煙房變成了漂亮的客房,房前菜地變成了寬敞的村民文化廣場。今年這裏又啓動朱家山鄉村振興示範建設項目,要把朱家山打造成現代休閒觀光園區,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示範試點。

  在撫仙湖北岸生態濕地(廣龍試驗區)對面,與環湖路相隔,便是充滿古代滇中民居風格的廣龍小鎮。2017年,為實施“四退三還”保護撫仙湖,撫仙湖北岸核心區廣龍片區有6170人需要生態搬遷安置,廣龍小鎮應運而生。這是撫仙湖保護戰略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和生態移民搬遷重點項目,也是全國首個高原湖泊生態文明建設搬遷工程。“6000多名生態移民近期就可以分房,今年底可以全部入住廣龍小鎮。”澄江市龍街街道辦事處組織委員王榮豔説。

  建設方海晨集團工作人員李勇祥介紹:“廣龍小鎮將移民安置與旅遊小鎮結合起來規劃,打造集生態保護、景觀、旅遊功能為一體的特色小鎮,核心區將實景模擬展示古滇國以來2000多年的撫仙湖歷史,目前已吸引十多家酒店入駐。”

  撫仙湖的生態保護更帶動了周邊環境的治理。為保護好撫仙湖東北岸的帽天山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玉溪市和澄江市關停了周邊磷礦,投入2000多萬元開展生態修復、土地退耕、環境整治並徵轉重要剖面點耕地。

  “澄江化石地是國家重要的生態資源,將於今年8月向公眾開放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也是重要的生態產品。相信這個國內一流的科普文化場館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陳泰敏説。

  正是對這一湖碧水的守護,繪就了滇中山水間的盛世美景,映照出撫仙湖邊的富美家園。

  (本報記者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