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文/攝
“受疫情影響,我的工作室今年5月才回到正常軌道。新燒製的這件作品結合青釉和高温顏色釉的點彩,窯變後產生獨一無二的效果,仿若喚醒了對生活的重新認識。”在慈溪上林湖畔的越窯青瓷施珍藝術館,館長、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施珍推薦了這件被她命名為《陽光總在風雨後》的越窯青瓷觀音瓶。
結緣陶瓷藝術,施珍的領路人是三爺爺施於人。老先生是中國著名現代陶藝教育理論家,也是景德鎮陶瓷學院創始人之一。高中和大學時期,施珍都在景德鎮求學。此後,施珍留學韓國首爾產業大學陶藝科,是我國第一個陶瓷美術領域交換生。
赴台灣做文化交流4年,放棄穩定的學院工作,在上林湖畔開始燒窯制瓷,拜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龍泉青瓷燒製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朝興,直到2009年,施珍在慈溪成立了上越陶藝研究所,全身心投入越窯青瓷燒製技藝。
在她身上,有“學院派”的紮實功底,有匠人匠心的執着追求。在泥與火的碰撞中,施珍踐行越窯青瓷的傳承和創新,尋求越窯青瓷的未來發展。
■ 穿過幽暗,“陽光總在風雨後”
越窯青瓷是中國的母親瓷,南北朝時越窯的中心移至慈溪上林湖,到唐朝發展成為“貢窯”,專供宮廷及出口,而誕生於晚唐時期的“秘色瓷”,則代表了上林湖越窯青瓷的最高成就。到北宋中晚期,上林湖瓷業趨向衰落,南宋時停燒。
2001年開始,窯火在上林湖畔重燃。以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為支撐,慈溪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努力保護和傳承本地優秀文化遺產,沉睡已久的越窯青瓷重新煥發出青春的光彩。施珍是追尋越窯青瓷“秘色重光”隊伍中的一員。
施於人曾教導施珍,瓷器不只是一種形狀、一件器皿,它一開始是一種磨鍊,然後是對自己的審視,最後是對自我的展現。面對“先走市場還是先要藝術”的兩難,施珍選擇了沉下身心,打磨技藝,用“美”回報時光和歲月。
從採土、淘洗、成形,到修坯、補水、素燒、描繪、上釉,最後進窯燒製,經歷多次失敗、重來,再失敗再重來,她以一顆堅毅的匠心,在上林湖畔成就一件件“奪得千峯翠色來”的青瓷精品。
第一件讓施珍滿意的作品是《上林隨想》。作品採用越窯青瓷傳統的代表器形,加以青花藝術,清雅、勻淨、細膩。“這是時間給予我的最好禮物。我大學時期學習陶瓷彩繪,《上林隨想》的特別之處在於,在越窯青瓷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簡約的青花設計,是對學生時期原創美術的表達。這件作品,標誌着自己回到家鄉,回到了越窯青瓷母親的懷抱。”2011年,《上林隨想》被浙江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接着,《纏枝玲瓏雙耳瓶》獲浙江省民間文藝最高獎——“映山紅獎”;《牡丹玉壺春瓶》入選2016年G20杭州峯會國家元首機場貴賓廳展示;《五瓣葵口淺凹底秘色瓷盤》斬獲浙江省青瓷展秘色瓷金獎……施珍綜合運用裝飾、浮雕雕刻手法,韓國填釉工藝,景德鎮傳統彩繪等多種技法,在造型多樣性、釉色多元化、燒製技術節能改良等方面不斷創新,獲得國家級、省級博覽會特等獎2項、金獎6項、銀獎4項。
2018年,施珍根據上林湖唐代後司岙出土的越窯青瓷“秘色瓷”碎片上的吉祥鳥紋樣,帶領團隊創作研發了“吉祥鳥”系列作品,其中《吉祥鳥雙耳瓶》《吉祥鳥蓮紋蓋罐》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作為一名從美術院校走出來的藝術家,用美術創作理念結合材料來展示自己的藝術個性,是必然的。
2018年前,施珍紮根於傳統越窯青瓷單色釉的表達,之後,她的創作方向轉變為多彩的秘色釉,《陽光總在風雨後》即是經過2年多的研發和燒製後的成功作品之一。
《陽光總在風雨後》採用典型的觀音瓶造型,高33.4釐米,青釉和高温顏色釉的點彩結合,碰撞出別具一格的韻味。配合陽刻的線條,它們像水流,融入其間。藍色、橙色、褐色,交相輝映。
施珍認為,這件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裝飾上的突破。“高温顏色釉產生的窯變,晶瑩、含蓄,出現了層層過度和鋪墊的色彩,從造型、刻畫、點彩的分佈加上燒窯的完整性,是融合度非常高的一件作品,達到了我賦予它的藝術美感的臆想,甚至超過了我的期待。”在她眼中,“每一件窯變作品所呈現的火的藝術和張力,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這是一件向唐朝致敬的越窯青瓷,可以和古人對話,也可以和現代人共情。“取名《陽光總在風雨後》,是對年初那段灰暗、壓抑又沉重日子的感知,隨着5月的到來,終於迎來了更多的陽光。雖然挑戰依然存在,但這件作品會讓你感悟人生有起有落,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 傳承創新,打造多彩的世界
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如何在作品中展現現代人的精神面貌,是施珍的不懈追求。她獨創的新生代錦施藍系列,傳承三爺爺施於人的藝術靈感,將陶瓷的粉彩、古彩、青花等繪畫技藝,與現代幾何圖案結合,融入日韓陶藝風格,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魅力。醉心於創作之餘,施珍還埋首學術,研究歸納出越窯青瓷的“三美”特徵:材質釉色美、器形裝飾美、工藝美術美。她將越窯青瓷和傳統青花元素相結合,大膽創新,推出“當代越窯青花瓷”研究課題,被列入寧波市第二批重點傳統工藝美術保護髮展項目,得到國內多位專家的關注和肯定。
施珍認為,傳承不是千篇一律的重複。要傳承千年的越窯青瓷,燒製秘色瓷,僅僅停留在對原有器型、美術、燒製等方面的繼承是不夠的。“越窯青瓷典雅古樸,要在單色釉的基礎上創作出讓現代人喜愛並能一眼愛上的青瓷作品,是我奮鬥和努力的方向。現在我們所面對的世界是多彩的,應該有一個相呼應的越窯青瓷世界,來表達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陶瓷是泥與火的藝術,在窯門關上的一瞬間,一切從零開始。今年復工復產後,施珍燒製了8窯“多彩的世界”,只有3窯達到要求,“3個窯爐相對能表達我擁抱多彩世界和多彩人生的理念,《陽光總在風雨後》便是系列作品之一。”
每一件“多彩的世界”,是高温顏色釉產生窯變的結果,顏色的自然交融、流淌或肌理分佈,使它們獨一無二。這些多彩的秘色瓷得到了年輕人的喜愛,在網絡上引起不俗反響。
施珍創作的荷葉盤,別出新意地採用了紫色的荷葉,得到“很可愛”的評價。另一件寶塔瓶作品,被網友命名為“香芋冰激凌”。“我一看很像啊,上面紫色的是香芋,下面是冰激凌的形狀。我是作為一個寶塔瓶多彩的創意,他們年輕人把它形容成香芋冰激凌,説放在房間裏面很喜歡,每天可以看到這麼一個大冰激凌,這就是現代創新的理念。”
施珍由此感慨道,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要多和網民交流,多聽取年輕人的建議而不僅僅耽於自己的空想中。“《多彩的世界》這個系列的作品,對人的情感有一種牽引力,它能夠引領你走進我的多彩世界,也讓我走進大家心中各自多彩的世界。”這是她對越窯青瓷創新、開拓的設想,也是對未來事業的規劃。
在施珍的作品中,總能看到一股清新而有力的創新,看到越窯青瓷在當代藝術家手裏獲得傳承和新生。“技藝上有了紮實的基礎,才能進而走產業化道路,藝術和產業兩條腿穩步前行,讓青瓷走進尋常百姓家。”
施珍藝術館的日常器物展廳裏,造型別致的杯子、茶壺、花插、香爐等器皿讓越窯青瓷的生活實用性展現無遺,她也經常在藝術館裏接待前來參觀的學生。“非遺傳承還是要從娃娃抓起。孩子們對越窯青瓷非常感興趣,他們創作的陶藝作品天真爛漫。這是另一個學習空間,每個人能學到課堂裏不一樣的東西。”
她説,人類的生長是一代接一代,“我們屬於承上啓下的一代,要讓青少年知道家鄉的傳統文化是多麼燦爛、偉大。在一批批青少年參觀者中,如果有幾個人以後從事越窯青瓷的工作,這就是我們起到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