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環抱塞罕壩的大樹。 記者 胥文燕 攝
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見習記者 劉志成 報道
塞罕壩是什麼顏色?航拍鏡頭裏,百萬畝林海鑲嵌成為華北地區的一顆綠寶石;展覽館裏,三代人牢記使命、艱苦奮鬥繪就出紅色底藴……8月12日,時隔三年,記者再次來到塞罕壩採訪,感受塞罕壩蒸蒸日上的變化。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長城網見習記者 劉志成 攝
塞罕壩的林子。 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攝
綠色塞罕壩 “硬骨頭”上有了樟子松
當日,在一處石質陽坡樟子松容器苗造林點,塞罕壩機械林場林業科副科長範鼕鼕指着45度左右山坡上的幼林自豪地説,“這都是我們攻堅造林的成果。”
放眼望去,一排排小樟子松蒼勁齊整。
為了實現增林擴綠目標,自2011年,林場把土壤貧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綠化重點,啓動實施了攻堅造林工程。
範鼕鼕正在查看樟子松。 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攝
範鼕鼕介紹,這些地塊全部是山高坡陡、立地條件極差的“硬骨頭”地塊,有的土壤厚度只有幾公分,有的坡度甚至達到46度,為了提高成活率,需要把石塊挖出,再人工客土回填,造林時,需要人工揹着幾十斤重的土和樟子松良種容器苗上山。
“石質陽坡造林已經完成,現在你能看見的地方都是樹、都是綠色!”範鼕鼕説。今年他們又進行了幾百畝的沙地攻堅造林。
小苗茁壯成長,大樹枝繁葉茂。截至目前,塞罕壩的森林面積達112萬畝,森林覆蓋率80%。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1.41萬噸,釋放氧氣57.06萬噸。據中國林科院核算評估,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達206億元,每年產出物質產品和生態服務總價值為145.83億元。
塞罕壩展覽館。 王鐵軍 攝
紅色塞罕壩 從聽故事到講故事
“小時候姥爺經常給我講塞罕壩的故事。”塞罕壩展覽館講解員吳雪銀説。1958年冬天,吳雪銀的姥爺從圍場半截塔村走了三天三夜到達林場,成為一名植樹工人。
吳雪銀説,“我到林場工作後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就想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聽從黨的召喚,1962年,127名大中專畢業生,與周邊地區的工人組成了369人的創業隊伍,拉開了再造塞上高原、秀美山川的序幕。”
“先治坡、後治窩,先生產、後生活,吃黑莜麪、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
“女高中生陳彥嫺和男同志一樣,參加育苗、整地、造林等生產一線工作。”
“望火樓瞭望員陳鋭軍、初景梅夫婦,在望火樓上一呆就是12年。兒子小陳曦由於長時間與人缺少交流,加之營養匱乏,兩歲多了還沒出牙,七歲送回老家上學時還説不成幾句完整的話。”
……
這是吳雪銀每天都講的故事,她經常眼眶紅潤,參觀的人也會悄悄抹眼淚。十年間,這個林三代已經講了上千場。
尚海林靜靜矗立,百萬畝林海跨越滄桑。自2017年起,林場共接待全國各單位600餘批次,近10萬多人蔘觀展覽館。塞罕壩精神宣講團先後在人民大會堂和10餘個省市做了宣講報告,“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也影響着越來越多的人。
俯瞰場區。 長城網見習記者 孫志成 攝
多彩塞罕壩 二次創業進行時
“我覺得這兒很有意思,很漂亮。”在塞罕壩七星湖生態公園,來自北京的小學生吳兆彬説。爸爸在説了一句綠水青山之後,他脱口而出,“就是金山銀山”。每年,來塞罕壩旅遊的年均人數達50餘萬人次,年均增長率保持30%以上,客源地遍佈全國和世界十餘個國家。
8月12日下午,塞罕壩出現降雨天氣。在森林防火辦公室,一個大屏清楚地顯示雷電發生信息。這個雷擊火監測系統是全國首家。目前,林場形成了探火雷達、空中預警、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的嚴密監測網絡。
近年來,林場重點加強了綠化苗木基地建設,利用資源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先後承擔了唐山公路綠化工程、內蒙古多倫城區綠化工程等十餘項綠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小朋友在林場場區玩耍。 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攝
遊客遊覽七星湖生態公園。 長城網記者 胥文燕 攝
在林場場區,平坦的大路,整齊的路燈,寬敞的文化廣場,職工住宅樓、特色民宿,應有盡有。一座現代林海小城正在崛起。
“林場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第一、生產第二’‘三防、四保’(防火、防病蟲害、防突發事件;保生態效益、保社會效益、保經濟效益、保職工收益)原則,全面開啓了‘二次創業’新徵程。”8月13日,在林場組織的塞罕壩精神報告和宣講會上,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説。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實現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管理機制全面創新、綠色產業健康發展、生態成果區域共享,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目標,把塞罕壩機械林場打造成為生態屏障更加牢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國現代化國有林場建設標兵,為世界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