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畔的中國】黃河岸邊昭君鎮:稻花香裏説豐年
圖為金津渡口的昭君橋。 烏婭娜 攝
【母親河畔的中國】黃河岸邊昭君鎮:稻花香裏説豐年
中新網鄂爾多斯10月17日電 題:黃河岸邊昭君鎮:稻花香裏説豐年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陳海峯
北魏時期,黃河北岸有一條水量不大的小河,河牀中夾帶金砂或金礦石,古人便將其命名為“金津”,而這附近的黃河渡口,被稱作金津渡口。
受條件所限,河中的金子未被開採,黃河卻孕育出一片金色的土地。恰逢收穫季節,伴隨着收割機的轟鳴聲,收割、脱粒工序一氣呵成,農民們將顆粒飽滿的糧食裝袋,呈現一派豐收的景象。
圖為黃河水澆灌的水稻。 烏婭娜 攝
金津渡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昭君鎮,這裏由於地處黃河南岸,距離黃河堤壩較近,土地大面積鹽鹼化,澇災嚴重。當地流傳一句諺語“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遍地是雜草,不產油和糧。”
經過多年探索,如今鹽鹼地上不僅種出了水稻,而且長勢好、產量高。
立足水稻田邊,昭君鎮沙圪堵村黨支部書記李清雲向記者介紹:“1998年開始,我們在田裏引入了黃河水,因地制宜進行土地改良,23年過去了,曾經的鹽鹼地變成了高產田。今年我們還啓動了智慧水稻項目,讓種出的糧食品質更高。”
智慧水稻項目負責人李鑫解釋道:“我們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建立追溯體系,產出的大米在包裝上有溯源碼,實現從種到收再到銷售的整體可追溯。在稻田裏,每300畝的範圍內設有一個智能基站,提供病蟲害預警的同時不間斷記錄水、土壤、營養成分等數據。”
圖為昭君鎮的智慧水稻田。 烏婭娜 攝
記者瞭解到,目前當地智慧水稻種植面積為1500畝,產值超過300萬元。今年,昭君鎮水稻種植規模超過4萬畝,有1100餘户水稻種植户,平均畝產1300斤以上,畝產純收入2000元。
當地村民藺二林種了10年水稻,比起之前種玉米和小瓜,水稻收益更多。她告訴記者:“今年我種的也是智慧水稻,收穫的大米不用愁,合作社全部給聯繫銷路。”
據傳,公元前33年,王昭君在金津渡口登船,北上和親。因此昭君鎮還憑藉昭君文化發展起了旅遊業。
圖為昭君城景區內的昭君雕塑。 烏婭娜 攝
當地的昭君城旅遊區現為鄂爾多斯市文物保護單位,景區佔地面積1000餘畝,是一個集現代旅遊觀光、餐飲、住宿、水上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景區。城內有自然山丘、昭君祠、溶洞奇觀、暗河等景點,與周邊的秦直道、落雁崖、金津古渡等歷史文化遺址交相輝映。
秋風帶着收穫的味道吹過黃河邊的昭君鎮,兩天前,這裏還舉辦了首屆水稻文化節,以稻為媒、以節會友、以節招商、以節促農,助推當地鄉村振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