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區行·新疆篇⑥】崑玉的綠洲——一縷棗香,醉了眾人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草原牧區行·新疆篇⑥】崑玉的綠洲——一縷棗香,醉了眾人

【草原牧區行·新疆篇⑥】

金秋時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崑玉市,二二四團二連職工劉福春的50畝棗園紅了。放眼望去,一抹又一抹棗紅點綴在萬畝綠色海洋中,一眼望不到邊,四野棗香瀰漫。

“2005年,我來的時候,這裏一棵棗樹都沒有,風沙大得能把人吃嘍,別説種樹,人睡的帳篷都被吹跑了。”愛説笑的劉福春,這樣講起剛到二二四團時的情景。

坐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二二四團,籌建於2002年4月。它是兵團在新世紀建設的第一個團場,二連又是二二四團建設的第一批連隊,而劉福春則是二連的第一批職工,他見證了這個建在沙漠邊緣上的團場變綠的過程。

一棵棵種下,一天天呵護長大。劉福春看着成長18年的棗樹,像見到孩子一般親。“我對棗樹親,它們給我的回報也多,孩子的學費、一家的生活費,還有房子、車子,都是這些棗樹給我的。”

在一批批兵團人的接續努力下,沙漠邊緣的二二四團變成了“大果園”:擁有掛果棗園13.1萬畝,各類林果樹5.6萬畝,加上4萬畝防風固沙林,創造了“人進沙退”和“沙裏淘金”的奇蹟。

2014年年底,二二四團承擔起墨玉縣雅瓦鄉兩個深度貧困村的脱貧任務。因為人多地少、自然條件惡劣,兩村不少村民當時還住草把子房、喝澇壩水。

二二四團黨委書記、政委肖飛回憶説,團裏拿出最好位置的地塊建了和泰新區,讓兩村村民搬入寬敞明亮的新房,水電氣暖網通到家家户户。村民生產生活實現了歷史性變遷。

記者走在和泰新區內,三層高的樓房排成行,房前屋後鮮花競放、綠意盎然,幼兒園、衞生所、商業街、農貿市場一應俱全。552户少數民族和388户漢族羣眾在這裏和睦相處、互幫互助。

從新區驅車10多分鐘,是萬畝棗園。與此毗鄰,是30座智能日光温室大棚,紅彤彤的小番茄、綠油油的長黃瓜和無土栽培的蔬菜苗,長勢喜人。這是由山東壽光的企業投資8600萬元打造的數字化農業基地。工人們不拿鎬不拿鍬,一個個緊盯手機屏幕。

“手機就是他們的‘農具’,從澆水施肥到温濕度控制,再到微量元素、光照、二氧化碳的補給,都是在手機上完成的。”公司負責人介紹。

昔日大漠絕飛鳥,今朝滿目翠綠田。二二四團從漫天黃沙中一點點“染”綠大地。今天,這樣的奇蹟仍在南疆大地續寫。

(本報記者 尚傑 白雪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9 字。

轉載請註明: 【草原牧區行·新疆篇⑥】崑玉的綠洲——一縷棗香,醉了眾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