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清晨,陽光穿過薄薄的白雲,灑向大地。位於平定縣冶西鎮一道山溝溝裏的裏三村彷彿籠着一層金紗。
青山如黛,溪水清暢,一排排漂亮的農家小院掩映在樹木間。空氣中瀰漫着似有若無的醉人艾香。
顧不上欣賞眼前的美景,孟憲貴步履匆匆。
“又忙啥去?”
“艾廠上班。”
從種地到“上班”,如今的老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角色轉變。
2017年,村裏從河南引進了艾草這種“致富草”。聊起艾草給村民帶來的驚喜,孟憲貴有説不完的話:“剛開始我只試着種了4畝,沒想到艾這東西好伺候,春季時上點牛糞,鋤鋤草,揚一把尿素就長,一年收兩三茬,野豬還不拱。種一畝艾收2000元。”嚐到甜頭後,孟憲貴第二年便又拾掇了些撂荒地,擴種成了20畝。村裏沒種的村民看到他年底數“票子”,投來羨慕的眼光。現在村裏家家户户都種,村民孟彥青甚至種到了100來畝。
正説着,一片綠油油的艾地出現在眼前。平整整的地裏,小腿高的艾草迎風搖曳,清香撲鼻。十幾個戴草帽的、圍頭巾的婦女,滿頭大汗,正彎腰鋤草。
一問,原來她們都是附近馬家莊、南頭、南莊等村的。“裏三村的人忙不過來,就僱俺鄰村人幫忙。每人每天能掙80元到120元。”
“種這麼多艾,你們賣到哪?”
孟憲貴朝村頭山坡上幾間藍頂廠房一指:“譽人艾業。”
孟憲貴説,他們的艾草,剛開始賣到河南。後來,村民孟利琴購買回艾草收割和加工設備,建起了譽人艾業公司,從此村民的艾就統一回收到公司,公司再加工成艾柱、艾條、足療包、艾枕之類進行銷售。
説話間,譽人艾業便到了。孟憲貴抄起一把鐵鍬,走進車間。
車間裏,堆滿了小山一樣高的艾草。四五個村民戴着草帽和口罩,正在揮鍬舞鏟。“噠噠噠噠”馬達轟鳴,村民們不停“投餵”,粉碎機張開“大嘴”不停吞吐。眨眼工夫,“鐵齒鋼牙”就把一堆堆艾草“嚼”得粉碎。
加工車間,兩台全智能加工機開足馬力運轉,一進一出,一撮撮艾絨變成一根根艾條、艾柱。兩名女工正忙着把艾產品整理裝箱。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艾草香味。車間敞亮,艾葉碎屑在光暈中快樂旋舞。
戴着帽子和口罩的女工趙友芬一邊説,一邊手腳麻利地打包艾條。“忙點好,有錢賺。不像以前,人閒肚也閒。”趙友芬用肯定的語氣説:“現在守在家門口就有錢賺,挺好!”
“哈哈,挺好就好。”背後傳來爽朗的笑聲,原來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孟素琴來查看艾產品加工情況。
孟素琴告訴記者,裏三村由趙家、孟家、端嶺合併而成。全村210多户480多口人。以前就是個純農業村,村民們種點傳統作物,一年掙不下幾個錢。收秋後村民無所事事。自打發展艾草產業,現在好了,養了牛,種了一千多畝艾,再建上加工廠,種養加一條龍下來,一年到頭,村裏看不到閒人,安定多了。
“艾草一年能收兩三茬,所以一年四季都不閒,種艾、施肥、除草、收割、打包、拉運、鍘草、加工、包裝、銷售……循環往復,不僅俺村人忙得團團轉,就連周邊村的勞力也安排了不少。”孟素琴開心地説,“這不,不僅周邊39户貧困户致了富,就連東回鎮多樂溝的21户貧困户也因給俺們種艾草脱了貧。”
剛進加工車間的孟憲貴接上話茬,“以前俺們除了種點玉米,再沒進項。現在就拿俺來説,去年光種艾掙了5000多元,賣艾根又掙了5000多元。俺閒暇時在艾廠幹,幹一天80元。另外俺還種着八九畝玉米,每年還領着1000多元養老錢。現在俺們的光景和以前比,強得不是一點半點。”
“可不是嘛,看你去年辦了多少大事,又嫁了閨女,又把家裏裏外外收拾了一遍,家電也都換成一水兒新,花錢到底氣粗了。”一旁的趙友芬邊幹活邊打趣。
這時,有郊遊的遊客路過。“問問你們村領導,俺們把户遷你村行不?”遊客們你一言我一語開起玩笑。
“歡迎啊,把你們的閨女快嫁過來吧!”村民們回應道。
爽朗的笑聲,驚動休憩的飛鳥,飛向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