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評分9.6
記錄下了無數温暖的故事
引發了無數的感動的瞬間
從南部熱帶雨林
到雲貴高原大峽谷
從大西北戈壁沙漠
再到川藏高原
四川涼山攀天梯
怒江峽谷溜鋼索
……
歷時3個月
輾轉幾千裏
穿越6個省
香港TVB的扶貧紀錄片
《無窮之路》
一經播出,就廣受好評
這一路很長、很險
但是每一站都有全新發現
紀錄片的第一站
來到了四川大涼山
作為典型的大範圍連片特困地區
涼山彝族自治州共有五百多萬人口
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少數民族
這裏的風景很美
有大片巍峨的高山
和幽謐的深谷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獨特的地理面貌
讓在此處居住的人們
過着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貧窮這兩個字
早已世世代代與他們纏繞在一起
村民居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懸崖上
想下山
只能在幾乎90度垂直的懸崖上爬“天梯”
天梯沿着懸崖峭壁
2556級階梯
可以説讓人望而生畏
節目組和主持人
從早上7點鐘開始爬
用了將近四個小時
才走完全程
現在已經是網紅“懸崖飛人”的
村民某色拉博介紹道
自己在十七八歲之前
完全不知道
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小時候村裏沒有水,沒有電
拉博8歲才開始上學
每天都得在陡峭危險的
懸崖山路上步行上學
稍有不慎
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直到2013年
名為“精準扶貧”的新政策推行
數十萬調查人員
逐座山、逐家逐户去敲門普查
5年前來懸崖村
擔任駐村書記的帕查有格説道
自己對這個村子的第一印象
就是閉塞、落後
村民當時幾乎沒有收入
主要的糧食作物是玉米
偶爾有富餘
村民辛辛苦苦地
把糧食背下山去賣
也賣不到好價錢
商販會狠狠壓價
甚至壓到正常價格的一半
因為他們知道
村民好不容易把糧食背下山
是不可能再揹回去的
帕查有格擔任書記後
白天到處走訪調研
晚上召集人商量對策
懸崖村的情況有了好轉
2016年
懸崖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大家一塊來養羊
引進青花椒,種上臍橙
村民的收入來源增加
2016年8月份
昭覺縣和涼山州政府撥款一百多萬
資助該村修建上山下山的鋼梯
全村壯丁齊出動
運送了120多噸鋼管上山
排除萬難
終於建好了2556級鋼梯
之後
政府開始完善山上的基礎設施
2016年
懸崖村通上了自來水
全村鋪上電纜
連通了4G網絡
以前閉塞在懸崖之上的村民
終於與世界接軌
相較於以前藤繩做的簡陋天梯
新修建的鋼梯無疑方便安全得多
但這治標不治本
懸崖村本身極差的地形條件
才是村民們的貧困之根
但這一切
在2020年的5月全部改變了
懸崖村全村搬遷
他們揹着行李
踩着建好的鋼梯
搬進了山下縣城寬敞明亮的新家
用了三四年的時間
政府在全涼山州靠近縣城
或者交通便利的平原位置
修建了總共1400多個安置社區
幫助2000多個貧困村
近35萬名村民完成易地扶貧搬遷
“在這裏住了一段時間
還不敢相信這個房子是我們的”
某色拉博在自己100多平的新家裏
開心地説道
政府還贈送了
桌子、沙發、電視、牀等傢俱
搬到新房子固然開心
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
離開了土地的村民的收入來源在哪兒
《無窮之路》帶着觀眾
走入昭覺縣的涪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這個農業園區由政府牽頭
國內企業投資興建
佔地五千多畝
主要目的就是安頓好搬遷來的農民
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成立3年多來
這家產業園區為附近
近千户搬遷農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農民的收入較山上成倍提高
他們生產的糧食蔬菜被銷往深圳香港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像四川大涼山
這樣易地搬遷加上
政府幫助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案例
在全國比比皆是
全國832個貧困縣
全部都成立了特色產業扶貧計劃
像涪昭農業產業園區這樣的現代農業基地
全國有近30萬個
過去,藤梯變鋼梯
近來,鋼梯又變樓梯
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落
第一次觸碰到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也認識了它
紀錄片的第二站
來到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地殼落差大,水流湍急
更有以奇峯秀嶺著稱的怒江大峽谷
峽谷兩側
坐落着高黎貢山、碧羅雪山
許多少數民族依山而居
怒江之困,困在交通
以前怒江境
沒有公路、大橋和鐵路
生活於此的居民能走的
只有山石嶙峋、險象環生的
原始山路和人馬驛道
滑索
是村民們渡江的唯一交通工具
一根鋼筋
腳下是洶湧急湍的河水
從這一頭滑到那一頭
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而有個人
卻滑了37年
他就是被稱作“滑索醫生”的
村醫鄧前堆
而鄧前堆本人大半輩子
都通過溜索在怒江兩岸往返
行醫救人
多次因為滑溜索受傷
膝蓋上撞傷的傷疤至今仍在
即便受傷
鄧前堆也要咬牙忍痛去給病人看病
因為他不去就沒人去了
來這裏的醫生大多都受不了離開了
鄧前堆答應過師傅
當了村醫就不能半途而廢
因為一句承諾
他就這樣堅持了37年
好在這一切都已成為了歷史
2016年
雲南省政府決定全省進行“溜索改橋”大工程
數年間投資超過20億
建了199條過江大橋
取代境內全部過江溜索
與此同時
雲南省還修建了大量
與橋相連的公路
貫通全省
不過
溜索並未就此退出怒江兩岸的歷史
相反
它還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參與到了當地的扶貧工作中
怒江州福貢縣馬吉米村
村民在山上種草果增加收入
但運輸問題卻一直困擾着當地居民
上山下山都是山路
人工搬運不僅低效而且十分辛苦
遇上雨天路滑更是十分危險
雲南當地的一家企業
認領了這個扶貧項目
幫助村民解決了此事
將以前過江渡人的溜索
改為當地草果生產運輸線
這一工程自去年開始
企業出錢,村民出力
全村一百多户村民齊出動
運鋼絲繩,安裝滑輪
歷時半年
在馬吉米村附近的高山峽谷上
成功建立起了26條草果運輸溜索
溜索建好後
草果運輸效率大大提高
村民們一天能運完
以前七天都運不完的草果
怒江的案例是我國脱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從2016年開始
國家投入9500億的天文數字
在全國貧困落後地區
鋪天蓋地地建設交通網絡
超過5萬個貧困村受惠顧
實現了村村通
交通扶貧
徹底改變了“山裏山外兩重天”的困境
除了交通扶貧之外
教育扶貧也是怒江地區
脱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
長時間的封閉
也封閉了居民的眼界
每年這裏都有超過1000個孩子輟學
很多孩子最基礎的知識都沒有
2019年
政府在當地成立了
一所普職教育融合技術學校
在政府倡導和老師們不懈地發動下
越來越多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夢想
雲南怒江地區
是一個直過民族聚集地
所謂直過民族
就是直接從原始社會
過渡到現代社會的民族
這所學校的許多學生
都來自直過民族
他們沒有時間概念
不知道自己哪年哪月出生
學校不單教他們知識
也教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會他們生活習慣
比教會文化課更緊要
許多學生
從來沒上過學,沒有基礎
甚至還有人聽不懂普通話
完全學不進去
因此
學校開設了多門職業技能課
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
可以在社會上立足
這些課程包括
修車、烹飪、美髮、音樂、茶藝
甚至還有學生
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上獲得了二等獎
怒江這所輟學青年職業培訓學校成立後
全國各地紛紛仿效
政府也在貧困地區大力宣傳
讓大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2020年年底統計
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
輟學學生的數目
已經由當初扶貧建檔時的
60萬人下降到831人
全國近一億貧困家庭的子女
在完成初中義務教育後
還可以接受免費中專職業教育
讓他們有一技之長
種子種下,生根發芽
等到來年收穫時
這裏必定繁花似錦
躬身入局
尋找留下過痕跡的粒粒微塵
謙虛的姿態
平等的視角
温和的表達
故事大多由村民自己講述
讓人自然而然感受到扶貧工作的偉大
跨越幾千里路雲和月
真實記錄了國家脱貧的奇蹟
紀錄片一經播出
在香港觀眾中引起了熱烈反響
“節目真是做得好好,看完好感動。看到祖國壯麗河山之餘,更為祖國大刀闊斧的扶貧政策而感動!”
有人留言表示會帶着女兒看,“讓她們知道生於香港已值得感恩。”
“讓年輕一代反思生活在香港這個幸福地,要知福惜福及再造福。”
紀錄片中主持人陳貝兒和拍攝團隊深入祖國各地,爬天梯、遛鋼索、闖沙漠、高原反應,種種艱辛也讓一眾網友十分佩服和感激。
“多謝你為香港人帶來蜕變和發展中的中國。”
“佩服及感謝你們整個團隊的付出。”
有人則嫌每集半小時太短,開始催更。
“這節目星期一至星期五放會好多人能看到。”
“希望TVB日後拍更多大陸城市和鄉村發展類型的紀錄片。”
在紀錄片裏看似平鋪直敍的講述中
用更加客觀的視角
看到了國家脱貧的努力
讓人自然地看到了扶貧工作者的偉大
在村民們樸素的回憶與觀眾的共情中
扶貧不再是幾個遙遠的詞彙
而是一種具體的情感和體會
無窮之路,總有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