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礦山再披綠裝 古村“串珠成線”
——河北省井陘縣踐行“兩山”理念實現綠色轉型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冬日,行走在太行深山,寒意逼人。在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村民們正排練鄉村實景劇《夢迴呂家》。村民李貴榮牽着自家的“網紅”毛驢,忙不迭地告訴我們,靠着一條“太行天路”,老百姓的好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兒。
井陘縣作為河北省石家莊市下轄的唯一純山區縣,近年來堅決摒棄“靠山吃山”的路徑依賴,“一黑一白”兩大傳統產業實現綠色轉型,昔日滿目瘡痍的礦山再披綠裝。在此基礎上,依託山水資源建設打通“太行天路”,養在深山的27個傳統古村落“串珠成線”,綠水青山成了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告別“一白一黑”,礦山變身綠洲
走進井陘縣三興鈣業廠區,即使在車間內也幾乎看不到粉塵。“原來的生產線需要200人,現在加上技術人員只有100人左右。”該公司董事長趙喊生表示,他們依託先進設備,不斷開發專用型產品,在技術革新的同時,新型碳酸鈣產品實現價格躍升。
過去,井陘依託豐富的非金屬礦產資源和晉煤外運主要通道優勢,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鈣鎂產業聚集區和全國最大的煤炭二級交易市場。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一白一黑”產業。兩大傳統產業税收佔到了全縣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頂峯時期全縣有大小採礦企業500多家。“然而,礦山開採壓佔和損毀了林地和少量耕地。”井陘縣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劉國建坦言。
面對不斷亮起的生態“紅燈”,井陘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必須堅決摒棄‘開山放炮、靠山吃山’的傳統路徑依賴,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井陘縣委書記劉玉渭説。
從2017年開始,井陘縣凝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同時,結合省市對井陘的新定位,明確“換道超車”,摒棄以往低端、粗放、污染的老路,確定了一條“綠色為底、五彩繽紛”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產業轉型上,推動發展佈局向“生態”聚焦,加快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全縣500多家煤場、26家洗煤廠全部關停退出;全縣52家碳酸鈣企業整合壓減為18家,保留企業全部實現綠色能源替代,推進清潔生產。“經過治理,井陘縣鈣鎂產業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875噸、氮氧化物排放1261噸,環境效益明顯。”劉國建介紹,鈣鎂產業通過綠色轉型,在產能減半的情況下,經濟效益不降反升。
作為“晉煤東運”的通道,井陘縣將煤炭運輸從公路運輸轉型為公路鐵路多式聯運方式,減少交通運輸污染。通過推進煤炭運輸產業“公轉鐵”和建設大型物流園,到今年年底,井陘縣物流總規模將達到1430萬噸,總產值將實現63億元,同時可年減少過境貨車35.75萬輛。
在做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井陘縣深入開展污染治理攻堅戰,相繼實施了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徹底解決幾十年來的環境欠賬。同時,開展一系列封山育林等增綠行動,2019年當地森林覆蓋率近60%,“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綠色格局正在形成。
打通“太行天路”,帶來金山銀山
在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的情況下,如何做大羣眾的“金飯碗”?井陘把破題關鍵放在了“路”上。
寒冬時節,開車行走在井陘“太行天路”上,古村古韻、山川景色和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從空中向下看去,這條全長60.4公里的旅遊環路,宛如一條飄動的玉帶,將太行深山和外面的世界連通了起來。
“對山區來説,路就是生命!”南障城鎮大梁江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説,大梁江村享有諸多榮譽,有一處完整的明清建築羣,被人們稱為河北的“喬家大院”,可以説是名聲在外。但由於地處深山,交通閉塞、通信不暢、基礎設施落後,再好的風景也只能“藏在深山無人識”。
2018年,隨着井陘舉全縣之力修建的“太行天路”貫通,為大梁江村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契機。“現在一個週末就有三四千遊客,這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梁瑞鎖興奮地説,老百姓都在自家門口做起了生意,之前“運不出去”的土特產現在都成了“香餑餑”,村民的日子逐漸好起來了,大家的精氣神都提起來了。
離大梁江村不遠的呂家村也成了眾多遊客的青睞之地。“村委會旁邊這座石頭築成的特色咖啡館吸引了許多網友前來打卡。”村支書呂義青介紹,隨着“天路”的貫通,從石家莊市區僅需不到一個小時就能來到村裏。村裏的古建築、長生口伏擊戰指揮部舊址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現在村裏越來越多的人放下鋤頭,拿起炒勺,為遊客做起農家飯,有的還背起挎簍向遊客推銷山貨,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家鄉,開起民宿和農家樂,靠旅遊把日子越過越好。”大梁江村退休教師梁文科深有感觸。
數據顯示,2019年,井陘縣旅遊產業實現“井噴式”發展,全縣旅遊綜合收益達到23.6億元,同比增長6.5倍;遊客數量突破550萬人次,同比增長3.5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0.95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