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陳著

地大物博,物華天寶,富饒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各種各樣的花草。這份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了中國人種花和賞花的傳統習慣,古人云:花乃是天地靈秀之所鍾。

可惜的是,花無百日紅,無論再璀璨的鮮花最終都會凋零,多少叫人惋惜。為了一年四季都能欣賞花的美麗,古人運用智慧發明一種特殊的假花——通草花。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發現儲秀宮的妃嬪開支過大。為了提倡節儉,富察皇后給皇上提出許多建議,其中有一條就是用通草花替代珍珠翡翠。平日裏好面子的皇上居然沒有反對,還將通草花作為禮物送給女主角魏瓔珞。

劇中沒有展示通草花是什麼東西,那麼為什麼通草花可以與珍珠翡翠相提並論呢?現如今還能找到通草花嗎?

以紙亂真的通草花

通草花,是一種用通草製作的花。這門手藝起於五代十國,成於宋朝,鼎盛於清朝,衰於近代。

在五代十國年間就已經有人發明通草花的前身,並且用以裝飾。但是技術不成熟,也沒有多少人願意花心思專研。直到宋朝,通草花才真正誕生。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之所以通草花技術形成於宋朝,是因為宋朝人的習慣。在宋朝年間無論男女都喜歡在自己頭上戴朵花,而且越是好漢越喜歡帶五顏六色的鮮花。在小説《水滸傳》中有不少梁山泊好漢頭上百花齊放,浪子燕清“鬢畔常簪四季花”;短命二郎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翠芙蓉”……

不單是民間,就連朝堂上宋朝官員們也愛頭上戴朵花。宋朝詩人楊萬里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意思説,皇后中人人頭頂上都簪有鮮花,牡丹、芍藥、薔薇各式各樣的鮮花都簪在官帽之上。由此可見,頭上戴花是宋朝人的習慣。

花無百日紅,真花沒待多久自然會凋謝。如何能夠永駐鮮花的美麗呢?於是宋朝古人發明了通草花。通草莖髓大,質地輕軟,顏色潔白,且不容易被水打濕,古人以此為原料製作精細的假花,即為“通草花”。

經過加工後的通草花質地輕薄,色彩逼真,而且永不凋謝,可供擺放許久。一經推出,深得古人喜愛。宋代文豪蘇軾曾經對通草花大加讚賞,提筆寫下如此詩句:“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除了大文豪喜歡,皇宮也喜歡,甚至用它作為賞賜的禮物。宋代時期,皇宮便派人到手工藝中心揚州,讓工匠專門製作通草花進貢到朝廷,以供皇帝使用。1008年,宋真宗東封泰山,在宴會上宋真宗與陳堯叟舉杯共飲,喝到高興處,宋真宗把自己頭上的花取下來親自給陳堯叟戴上。喜愛之情,由此可見。

隨着時代的發展,通草花技術大加改進,上至皇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購買佩戴通草花,通草花成為家家户户必備的裝飾品。巨大的需求滋生龐大的通草花市場。在清朝乾隆年間,揚州、福州、杭州等地更是成為著名的製作通草花的盛地。

以福州為例子,清朝光緒年間謝章鋌曾經到過福州,親眼目睹福州人制花過程。他讚歎閩南人擅長“妙手生花”。工匠做好花後就將通草花擺放在花市,花市就設在安泰河邊。

天還沒有亮,安泰河面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這些商人一下船就開始與福州花匠討價還價,認真地挑選花朵,或戴在耳邊,或叼在嘴裏,熱鬧非凡。“值有定,弗爭也。於是日影團團矣。乃紛然散,明日復如是。”由此可見,清朝時期通草花市場是多麼熱鬧。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除了通草花以外,聰明的古人還以此延伸出許多種類的工藝品。例如廣州的通草畫,一種利用通草紙和通草花上色技術所繪製的圖畫,由於通草畫具有中國本土特點,深受西方人士喜歡,廣州十三行一度出現不少的通草畫坊。

可是,曾經如此繁榮的通草花為什麼在現代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卻消失不見呢?

熱鬧步入衰微

近代以來,通草花開始走向衰弱。導致通草花式微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通草花製作繁瑣,產量低下。通草花製作工藝複雜,首先需要將通草用特殊工藝製作成一張小薄片,然後再根據花的形狀剪出花瓣、花莖、花根等,最終經過串、捻、擀等十二道工序做出花的樣子。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為了讓花更加美觀,工匠師還會根據自家的獨門秘方給花進行漂白、上色、鑲鐵絲、造型、整理等等工序。製作過程中不可馬虎大意,需要先打濕讓花有韌性,再進行加工,如果不先打濕則容易破碎。一步做錯則全花報廢。

做通草花不能使用機械,因為通草花之所以形狀各異,靠的是手藝人的手下功夫,而機械無法如此精細,所以通草花的製作只能依賴人力。因此,通草花的產量十分低下。

第二、近代以來,洋貨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儘管洋貨在質量上不如通草花,但是數量巨大,價格低廉,衝擊了中國通草花市場。面對價格高昂的通草花,人們更加願意選擇普通的洋貨假花,由此洋貨漸漸擠佔通草花的市場份額。

最後,通草花品種單調,僅限於中國傳統花卉。受到歐風美雨的影響,近代不少中國人開始喜歡外國花卉,面對單調的通草花,消費者不太買賬。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通草花在民國時期衰微,從必備品變成小眾產品。市場萎縮,讓從業者紛紛放棄製作通草花,轉行到其他行當。

如今的通草花技術面臨一個重大的困境。

技藝面臨失傳

老一輩手藝人逐漸退休,年輕人不願意學,導致通草花技術面臨失傳。老一輩人不是沒有想過要挽救通草花,他們努力創新通草花技術,並且取得不小的成績。

1953年,通草花花匠錢宏才發明了“通草菊花”,開闢新的種類。隨後他與其他手藝人一塊開發了各種通草花盆栽。1958年,倪俊生、楊致祥、錢宏才三人制作的通草花作品,還被送到莫斯科參加展會,深受國外友人讚歎。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可是這些無法扭轉通草花衰微的局面。放眼全國,真正掌握通草花技術只剩兩位老人,錢宏仁和戴春富。他們都來自揚州,年齡都超過80歲。

兩位老人曾經想過招收徒弟,可是通草花看上去容易做起來難,做一朵花需要坐上一整天,大部分人一天下來就受不了,因此勸退不少年輕人。前幾年,曾經有一位90後的女孩拜師,但是跟了四年以後,最終受不了離開通草花行業。

2007年,揚州通草花技術被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二老也就此成為非遺傳承大師。面對如此稱號,兩位老人並不開心,因為他們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傳承人,他們擔心隨着這門手藝會斷在他們手裏。

很可惜的是復興之路道阻且長,浮躁的社會很難找得到能夠沉下心來認真學習的年輕人。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結語

毫無疑問,這些技藝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凝聚着中國民族的智慧。但是技藝由於複雜、難學而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如果我們任由它們的消亡,看着無人再唱京劇,無人再懂刺繡,那麼中華民族還有自信心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厭惡商業化,覺得非遺繼承人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師。但是越是排斥商業化,越是後繼無人。只有將非遺作品融入當代人生活中,讓大家喜歡,並願意為之花錢,這才是最好非遺最好的保護方法。

與其讓非遺保存在博物館,保存在老手藝人手中,但不如讓他們走向大眾,用獨特、創新的方式延續自己的活力,生生不息。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05 字。

轉載請註明: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兩人會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