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四萬餘株古樹名木當中,海棠樹並不多見,但從2019年至今,在文物部門和園林部門的持續推動下,萬壽寺內13株海棠樹被認定為二級古樹,並有望於今年安裝古樹銘牌。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萬壽寺,是大運河文化帶北京段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皇家寺院,海棠古樹的認定保護,為萬壽寺增添了一處“活文物”。
位於西三環北路18號的萬壽寺,素有“京西小故宮”之稱,現闢為北京藝術博物館,正處於閉館修繕期。近日,北青報記者探訪萬壽寺,西路行宮院內生長着13株婀娜多姿的海棠樹,與古建築相互映襯,不時有鳥類在樹梢上停留,古樸的庭院內一片生機盎然。
海棠系薔薇科植物,相比院內的一株刺槐,海棠樹雖明顯低矮,卻更顯俊秀,平均樹高在5米上下,主幹高出地面約60釐米處開始分枝,大枝向周圍延展撐起樹冠。“每年4月中下旬海棠花開,行宮院內滿園春色,這是萬壽寺一道獨特的生態景觀。”北京藝術博物館後勤管理負責人説。
古海棠需達到怎樣標準?北青報記者查閲《北京市古樹胸徑分級對照表》,海棠樹胸徑≥80釐米,為一級古樹;胸徑≥35釐米,為二級古樹。胸徑,即樹木主幹帶皮直徑。記者選取其中一株海棠進行測量,胸圍達到150釐米,換算其胸徑約48釐米,達到二級古樹標準。
陳超介紹説,行宮院內的13株海棠樹,均已達到北京市二級古樹標準,古樹編號已經確定,古樹銘牌將在今年由市園林綠化局統一制發。在此之前,萬壽寺登記古樹為34株,包括國槐、銀杏、側柏、檜柏、楸樹。此次認定保護海棠樹,讓萬壽寺登記古樹增至47株。
海棠樹在北京比較常見,而達到古樹標準的卻是鳳毛麟角。除萬壽寺海棠古樹,在西城區的紀曉嵐故居,曾生長有兩株海棠樹,其中一株毀於上世紀60年代,倖存下來的一株現為北京市一級古樹。
為保護好珍貴的“活文物”,近日,北京藝術博物館邀請北京綠化基金會組織專家,為萬壽寺海棠古樹會診。專家組在北京林業大學沈瑞祥教授帶領下,由頤和園海棠專家王爽、綠地養護專家趙曉燕共同檢查了每一株古海棠,並給出四項養護建議:
首先,大多數古海棠存在截口保護不當,造成樹體腐朽,專家建議徹底清除腐朽組織,再進行防腐處理,樹幹底部樹洞腐朽範圍較大、樹體傾斜嚴重的,建議增加支撐保護。
其次,一些古海棠存在腐爛病、木腐菌、蛀幹害蟲侵染危害,專家建議加強日常養護管理,開展有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
海棠花開並非多多益善。專家注意到,目前部分古海棠枝幹過密,開花量過大,建議適當疏花疏果,減少養分消耗,同時修剪部分過密枝、細弱枝,減少樹冠負重,以防風雪災害造成折損。
考慮到萬壽寺未來將對公眾開放,專家建議改善古海棠的生長環境,清除雜樹,適時改良土壤,同時增加護欄,防止人員踩踏造成古樹周邊土壤板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