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始建於梁天監年間(502年-527年),但它的聞名於世要歸功於唐代詩人張繼。當年張繼進京趕考,名落孫山,鬱郁還鄉,途經蘇州,夜宿楓橋,觸景生情,於是寫下了千古絕唱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據旅遊資訊發佈中心瞭解,寒山寺殿宇大多為清代建築,主要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碑廊、楓江樓、霜鍾閣等。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總共有四間房,房高12.5米。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台中央設有爐台銅鼎,鼎的正面鑄着“一本正經”,背面有“百鍊成鋼”字樣。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着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餘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築,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態安詳。兩側靠牆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聖地五台山移置於此。
寒山寺裏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於藏經樓內,樓的屋脊上雕飾着《西遊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也立於殿中。寒、拾塑像背後嵌有千手觀音畫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間蘇州狀元石韞玉的篆書“現千手眼”。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後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在藏經樓南側,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這就是以“夜半鐘聲”名聞退還的鐘樓。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發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誠招“三農調研員”,主要從事有關農村發展方面問題的調研和法律援助、是針對涉農問題及項目重大選題的調研工作
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三農法制調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