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古堡探秘

對淶源二十五古堡現狀的調查

(一)

淶源古堡探秘

在歷史上,一直到清前期,飛狐古道和唐河故道就是南通華北平原,北達千里大漠的交通要道。淶源蔚縣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燕雲十六州的前沿陣地,兩種不同文明的衝突和交流在此進行了幾千年。最為突出的是從大明王朝的建立,雖結束了非漢民族455年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但元王朝並沒有徹底覆滅,殘元的西逃,反而加大了這個地區的防禦壓力。因此,明王朝在河北和山西北部修有內外兩道長城,之間又築有大量的軍堡。華北各地都重修長城,廣築碉堡的同時,大量城堡型村落隨之出現。這就是淶源蔚縣盆地出現大量古堡的歷史背景。

清朝建立後,隨着民族矛盾的相對緩和,城堡型村落及軍堡的軍事功能相對減弱。隨之而來的是在淶源靈丘蔚縣之間,依託飛狐陘,蒲陰陘的諸條陘道和淶源三關兩口四塞的優勢,驛路暢通,商業活動日益繁盛,飛狐陘和蒲陰陘由戰道、棧道、驛道演化成為著名的商道,而與之相接的這些堡、口、關、塞成為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人口日盛,用度日繁,湧現出許多商邦大賈,豪門大族,上演了封建社會最高峯時繁榮大戲,一直延續到民國前期。在淶源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沉澱出燦爛的長城、古道尚武禦敵的戰爭文化和獨特的商旅文化,直至共和國建立。

由於社會發展與變革的原因,這些堡寨迅速的消失,湮沒在荒煙蔓草間了。如唐·劉禹錫.漢壽城春望》詩云:“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正是現在淶源古堡、古寨、邊牆、關塞的真實寫照,再不搶救將消失殆盡。

崇禎《廣昌縣誌》雲:“國朝緣邑近北狄,又置廣昌守備千户所,洪武年築磚城,縣所分治。設關與城相侔,土堡城隸上谷,關隸雲中縣,編四里所,有十七堡舍,餘屯田。”又云:“始建無考、洪武十三年,千户李貞監修磚城,城周圍三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五尺。垛口八百一十七。角樓四座,南曰懷北,北曰重慶。嘉靖十三年掌印孫安於北門上建玉皇閣,名曰寧肅樓。萬曆二十六年知縣陳汝瑒於東南隅近邊建魁星樓,四十八年巡按吳九中請旨重建城垣。...。南關土城約二里許磚包,東南西南角樓高三丈,門三,東曰望京,南曰淶源,西曰鎮北。”

明崇禎以前,在淶源大地存在的 十七堡舍為:(1)夾山堡、(2)上屯堡、(3)留家莊堡、(4)金家井堡、(5)韓村堡、(6)杜村堡、(7)賈村堡、(8)曲村堡、(9)中莊堡、(10)上莊堡、(11)石佛堡、(12)艾河堡、(13)劉家嘴堡、(14)龍虎村堡、南十里。(15)貓子澗堡、南五里(?)。(16)城子村堡、(17)周村堡(此十七堡俱隸縣)。餘屯田的四個軍堡為:(18,19)團堡(東西各一)、(20)南屯堡、(21)香爐屯堡(以上四堡俱隸所)。

根據我多年的研究與考證,把淶源現存的古堡總結為“二十五古堡”:即明朝時的二十一堡,加上水堡、黑石城堡、團園堡、殷家堡。並根據各堡所處位置及與飛狐陘、蒲陰陘的關係,歸納總結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1,水堡(唐河故道三岔口處,又名輝堡,東南去走馬驛為蒲陰陘,東去飛狐城的路也叫飛狐道)。

壁峭插幹霄,山峽入隘門。

絕澗數百丈,蒲陰岩石中。

從此向東南,鎖鑰獨山城。

東去飛狐地,冀晉兩分明。

淶源古堡探秘

唐河

二,2,石佛堡:

香山反照景,秀嶺到褒功。

西接唐河道,南去安石城。

古堡無蹤影,石人何處尋。

至今哭存孝,何故到丘靈。

淶源古堡探秘

香山寺

淶源古堡探秘

堡牆

淶源古堡探秘

鋪面

淶源古堡探秘

堡牆

作者/來源:千年禪心度飛狐

淶源古堡探秘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7 字。

轉載請註明: 淶源古堡探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