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當下旅遊市場上的“頂流”,一定非露營莫屬。據旅遊預訂平台飛豬的數據顯示,“五一”假期露營訂單量環比增長超350%。在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各地不少露營地也已被預訂。然而,露營熱在安全監管、環境保護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少。(5月26日《工人日報》)
兩年多來,受疫情影響,人們遠途旅行受限,露營受到熱捧。天眼查檢索發現,目前我國已有超過5萬家與露營相關的企業,近3年露營相關企業註冊總量持續猛漲,超過兩萬家企業成立在1年以內。在各類社交平台,與露營有關的照片、筆記等紛紛刷屏,僅小紅書上關於“露營”的筆記總量目前已超過200萬篇。
對於人們來説,露營滿足親近自然、休閒放鬆的需求,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與社會而言,露營風靡帶動露營經濟的發展,有力提升交通、餐飲等旅遊相關的消費。不過,隨着近年來露營愛好者的增多,這份“野趣”也帶來一些“撒野”的不文明行為。有的將垃圾隨意丟棄在營地,有的為了搭帳篷隨意破壞植被,有的則留下尚未燃盡的灰燼揚長而去。這些行為不僅有違公德,更可能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安全事故,涉嫌觸犯法律。
“露營熱”之所以帶來安全隱患、環境破壞等問題,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營地建設有待規範。目前,我國雖然出台了《休閒露營地建設與服務規範》,但只是推薦性標準,未能對露營地建設形成強制性約束。一些景區為了應對疫情開展自救,盲目跟風上馬露營項目,露營地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導致垃圾過多清運不及時,衞生間不夠只能隨地大小便等無序問題。二是遊客觀念有待提高。對於許多露營者尤其是新手來説,帳篷搭建、户外防護、應急管理等知識未得到普及,對於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也缺乏瞭解,在水源保護地、禁漁禁獵區違規野餐、露營、垂釣的現象時有發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新生事物,露營經濟升温,需搭好監管“帳篷”予以保駕護航。一方面,各地應在《休閒露營地建設與服務規範》的基礎上,出台更加細化的標準和政策,規範露營地建設和運營,引導露營地科學、健康發展。去年,浙江省湖州市出台了《露營營地景區化建設和服務標準》《露營營地景區化安全防範指南》《露營營地景區化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首次對露營營地的安全管理、環境衞生等方面做出具體要求。為露營“量身定製”管理辦法,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另一方面,通過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加強對公眾的宣傳和引導,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安全意識。有關部門不妨製作小冊子,讓當地的可露營區域一目瞭然,相關法律和制度要求清晰可見。在此基礎上,加大對露營行為的監督檢查力度,防止“公地悲劇”現象發生。將亂倒垃圾、破壞環境、危害安全的遊客列入不文明行為“黑名單”,觸犯法律的依法追責,從而倒逼露營者遵守法律,尊重公德,自我約束。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