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雅頌丨秋聲一片
▼今日美文︱《秋聲一片》
秋聲一片
(節選)
作者:林清玄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來愈不瞭解季節了。
我們不能像在兒時的鄉下,看到滿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風的訊息;也不能在夜裏的庭院,看揮扇乘涼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樂趣;更不能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做最後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魚,而知道秋季將盡。
都市就是這樣的,夏夜裏我們坐在冷氣房子裏,遠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幾疑是秋天;冬寒的時候,我們走進聚集的花市,還以為春天正盛。然後我們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節對我們已失去了意義,因為在都市裏的工作是沒有季節的。
前幾天,一位朋友來訪,興沖沖地告訴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來的問話使我大吃一驚,後來打聽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訊息來自市場,他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市場裏的蟹兒全黃了,才驚覺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啞然失笑;對“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鴨子來説,要是知道人是從市場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麼樣知道秋天的呢?
我記得宋朝的詞人蔣捷寫過一首《聲聲慢》,題名就是“秋聲”:“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這首詞很短,但用了十個“聲”字,在宋朝輩起的詞人裏也是罕見的;蔣捷用了風聲、雨聲、更聲、鈴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來形容秋天的到來,真是令人感受到一個有節奏的秋天。中國過去的文學作品裏都有着十分強烈的季節感,可惜這種季節的感應已經慢慢在流失了。有人説我們季節感的迷失,是因為台灣是個四季如春的地方,這一點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熱的南部,用雙手耕作的農人,永遠對時間和氣候的變化有一種敏感,那種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時預測到它開放的時機。
林清玄(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台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1953年2月26日,出生於中國台灣高雄縣。1967年起,住在台南,並在瀛海中學就讀。1970年,在報紙上發表《行遊札記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壺月光下酒》。代表作品:散文集《紫色菩提》《紅塵菩提》《平常茶非常道》《清歡玄想》等。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去世。
▼本期誦讀嘉賓
木菡 FM93徐州新聞綜合廣播 《12345大家幫》主持人
《93美文雅頌》由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聯合打造
FM93徐州新聞綜合廣播榮譽出品
《美文雅頌》廣播版播出時間:FM93徐州新聞綜合廣播 每週六、週日7:55、10:00、12:30、15:00、17:30、19:30
點擊公眾號主頁面“查看歷史消息”,回顧往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