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了137年的“爛尾樓”美哭全球!“爛尾三兄弟”真的一個比一個驚豔……

前陣子,聖家族大教堂官方宣佈,因為施工資金來源於私人捐款和景點訪客費,所以在景區恢復開放前,將停止教堂的工程建設。

網友們掐指一算:原定於2026年完成主體建築的設想,大概又要落空了。

要知道,在世界建築排行榜上,聖家族大教堂以“美”與“建得久”一騎絕塵,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爛尾樓”。

除此之外,它還和另外兩個同樣神奇的爛尾樓一起,被稱為“爛尾三兄弟”:

一個是耗時16年,在罵聲中成為了澳大利亞地標的悉尼歌劇院,一個是建了46年,完工後美哭全球的星空教堂。

01

聖家族大教堂

西班牙巴塞羅那,有着“高迪的城市”之稱,因為這位建築史上最瘋狂的天才藝術家,唯7座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有6座就在這裏。

其中最搶眼的,莫過於 像燈塔一樣佇立在規整地圖上的聖家族 大教堂。

始建於1882年,至今已過137年仍未竣工,前年還由於被發現是“違規建築”,交了2.8億罰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 聖家堂的地位,它仍是 世界上唯一尚未完工就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建築物。

究其原因,不講宗教因素,它本身就已經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建築。

教堂分為三面外牆,分別描述誕生、受難、榮耀三大篇章,其中又數 誕生一面最為精緻。

放眼望去,精妙的浮雕 如藤蔓遍佈整個牆面,視覺上給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從誕生立面進去,入目就是一個水泥森林。 樹木形狀的支柱不斷向上開叉延伸,在觸碰到屋頂時綻放成花朵,設計一絕。

再往內走到達中殿,大量玻璃的使用,將室內照射得尤為敞亮。

最上面的透明玻璃保證了充足的光線入內,下層繁多豔麗的彩色玻璃則將大廳點綴色彩斑斕。

據説高迪在施工過程還用了心機,因為他深知這輩子是無法看到聖家堂完工,為了讓後人有動力完成整個建築,他先把最漂亮的外牆建了出來。

然後,他還留了一個完整的設計模型。按照最初的設想,教堂由18座高塔組成。

最高的一座代表耶穌,環繞的4座代表四福音使徒,後塔代表聖母瑪利亞,剩下的高低不等的12座則代表十二門徒。

可以説, 高迪是 拼盡全力地將整座教堂的每一個細節都賦予宗教意義,這份敍事能力之強,不怪他 會被稱為“建築史上的但丁”。

更難得的是,彼時他才31歲,在大眾眼裏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接盤俠。

1883年,聖家堂的前任設計師剛建完地下室就跟投資方鬧掰了,後者找了個大佬接盤卻被大佬拒絕,推來拒去,初出茅廬的助手高迪就被點了名。

然而出人意料地,看起來很老實人的高迪除了保留地下已經建好的部分,竟然大刀闊斧地改造了整個地面上的設計。

餘後的43年間,他傾盡無數心血於其上,73歲時甚至搬到了教堂的工地去住。

只可惜一年後,高迪不幸因車禍去世。他在世的整整43年,大教堂才完成了15%到25%。

後來,工程被助理接手,又因為西班牙內戰而中斷,保留重要資料的模型與車間也在此時被毀……高迪逝世後的一百年間,聖家堂前後換了8個監工。

死忠粉們為此battle了無數個來回,全在糾結還原度。世界人民則把抱怨熬成了期待,都在等稿紙設計完全變成現實的那一天。

2010年, 教堂依然沒有建成,但教皇本篤十六世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已經完工的中殿,舉行了彌撒,並封聖家堂為 宗座聖殿。

理由很充分:它是結合大自然、經文與禮拜儀式,“跨越世俗和永恆的隔閡”的傑作。

簡單講:這就是天堂。

02

悉尼歌劇院

澳大利亞悉尼北部的便利朗角,一座“貝殼船”“漂浮”於海面。

夜晚,用白格子釉瓷鋪蓋的 外表就會變成熒幕,美麗的燈光秀在此上演,並點亮了悉尼的夜空。

“帆船”大開口的一面朝向大海,收納了廣闊美麗的海景。

就是這個驚豔世界的曲面,在建造它的那個年代,以其技術之複雜,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悉尼歌劇院也因此被BBC稱為“建築奇蹟”,與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齊名。

然而它的建築過程卻毫不美妙,是 典型的“痴情錯付”。

1955年,澳大利亞官方發起了一個劇院設計競賽,耗時兩年,好不容易有了10個候選名單,卻慘遭大佬評委埃羅·沙裏寧否決。

後者在淘汰的方案中發現了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的設計,便力排眾議地把這個只有寥寥幾筆的方案定為第一,定標理由神乎其胡:説是發現了“不朽作品的氣息”。

只可惜,這方案一波三折。

先是,支持歌劇院興建的州首長因病去世,然後,已經建好的平台又因為不合適被迫重建,同時,原先的屋頂設計因為沒有辦法落實而幾經修改。

一系列麻煩碰上了完美主義的設計師約恩·烏松,工程超時超支,外界也對他有了怨言。

新上台的政府大佬一方面因為黨派利益,一方面也是想盡早了事,開始壓建設經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瀕臨破產的烏松走投無路,終於在1966年跟大佬公開鬧掰。帶着家人離開澳大利亞的他,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而此時,歌劇院的外形建造其實已經基本完成,只剩一些剩餘結構體和內部裝修。

政府買下了烏松手裏的130幅第三階段的設計圖,並另外派一個本土建築團隊接手。

新團隊對原設計做了多處改動,整體施工又不斷妥協,許多年後,歌劇院被詬病的所有缺陷幾乎均來於此。

1973年,悉尼歌劇院完工,總花費1.02億美元,是原計劃700萬的14倍,而烏松建造的部分其實只佔了22%。

建時被罵的有多慘,建後歌劇院就有多火,不僅讓悉尼乃至澳大利亞享譽全球,更被列為了世界遺產。

此後經年,西班牙、印度、英國等國家一直有模仿它的建築卻從未能超越。但幾乎所有人都從中得償所願,只除了因為超支並中途退出而背上黑鍋的烏松。

哪怕晚年他被“平反”,並憑藉悉尼歌劇院拿到了普利茲克獎,但他拒絕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亞的邀請。

“曾經我將一腔熱血擺在他面前,他沒有珍惜,後來他想再挽回,對不起,晚了。”

03

星空教堂

遠離喧囂的法國南部小城費爾米尼,矗立着一棟彷彿顯微鏡模樣的建築,它是大師柯布西耶的遺作,本名聖皮埃爾教堂,但更多人願意叫它“星空教堂”。

原因無他,只因走進建築內部,你就能體驗到仰望星辰的恍然隔世感。

大門正對着的石牆上,獵户座明亮地閃耀着,

環顧四周,光紋盪漾。綿延的線條匯聚成束,包圍在信徒四周。

頂部,“一圓一方”的採光筒,在室內投下黃、紅光帶,彷彿記錄時間的日晷,隨着日升日落,切開黑暗,照亮視野。

你能想到嗎?這一切,全是自然光透過石牆的空洞,在物理學設計下形成的景觀。

置身於其中的人,明明被四面包圍着,卻體會到了最純粹的自然界的光影藝術。

不得不説,柯布西耶,真牛人也。

然而,他本人從未親自監督過這個作品的建設。因為在還未定稿的時候,柯布西耶已經去世了。

▲柯布西耶和妻子的墓

1954年,為了將費爾西米打造成“綠色新城”,市長邀請柯布西耶建了體育中心、住宅羣。等開始設計教堂時,柯布西耶已經73歲。

從1960年開始,他跟教會就設計稿扯皮了5年,4次大改方案,又遇上造價被降低,好不容易交了終稿,想散散心的78歲老爺子在聖馬丁角游泳時因心臟病發去世。

為了完成他的遺作,5年後,柯布西耶生前的助手何塞·奧布里裏接手了教堂的建造。

然而,教會撤資,政治衝突,種種原因讓工程一直沒能順利進行。

1970年打下了第一塊基石,卻在8年後才完成底座,接着又是長久的沉寂,直到26年後,在柯布西耶基金會的支持下重新開工,耗時2年,星空教堂建成。

從此,費爾西米城中關於柯布西耶的建築工程,歷時半個世紀,終於畫下了夢幻的句點。

歲月悠悠,當越來越多完成時態的建築榮光,掩埋了晦暗的未竟經歷,倒是這些傳奇的“爛尾樓”們,因為“好事多磨”,露出了肚皮裏的秘密:

是明知等不到的遺憾,是一個人的不得志,是許多人對猝然離世的大師的懷念……

也許,當複雜的感情與美麗的建築交融,就是“偉大”誕生的時刻吧 。今宵舉杯酒,敬“爛尾樓”的 世無雙。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44 字。

轉載請註明: 蓋了137年的“爛尾樓”美哭全球!“爛尾三兄弟”真的一個比一個驚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