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你認為5G顛覆還是無用?
前言: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流媒體網”,為流媒體網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
2020年,自從中央政治局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後,經過媒體的一波熱炒,以5G建設為代表“新基建”很快成為了整個社會的熱點話題,也是股市的重頭概念。尤其是2020年春節後一段時間新基建相關科技股騰飛猛進,如果不是新冠疫情調轉了全球範圍內股市的方向箭頭,中國“新基建”相關科技股的發展勢頭會不會一路高歌勇進也成了人們爭議的焦點。
親愛的讀者朋友,對此,你是持什麼觀點呢?文末鏈接參與投票,談談你的看法。
歷史篇:5G新基建在美國曾有類似的歷史
本文中,筆者並不針對5G新基建這個話題上作過多討論。無論個人是推崇還是持批評,都改變不了5G新基建的局面。其實早在30年前美國發起的一場信息基礎設施的“新基建”運動,可以史為鑑。1993年,躊躇滿志的馬雲是個剛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3年的年輕教師,馬化騰剛畢業,任職於名不經傳的it公司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作bp機軟件開發工程師。此時遠在大洋彼岸美國,克林頓政府在國內轟轟烈烈推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acture,簡稱NII)工程計劃。在當年,這個計劃無疑大膽而新潮,因為當時在老百姓眼中的基礎設施,無疑是電網、路網、水網、燃氣網這些與人們普通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信息網絡,怎麼還能被冠以基礎設施之名呢?
NII開端的1995年,截至2016年,全球前十五大互聯網公司市值增長了180倍,而這期間代表美國最強大工業、製造業、金融業等傳統產業企業的美國道瓊斯指數,也僅僅上漲了4倍左右。
雖然NII計劃間接導致了美國00年的股市崩盤,與隨之而來的幾年經濟衰退,但不可否認的是,由NII計劃開端,美國完成了產業升級,在芯片、操作系統、移動應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設備等ICT產業幾乎全部最核心的細分領域,都牢牢佔據了霸主地位。
當年美國“新基建”的推出,改變了美國的國運,而中國如今推出自己的新基建面對的背景,與當年美國頗為相似:世界性的危機、經濟衰退風險、4-5G時代轉折歷史機遇。
雖然如今5G網絡比較於當年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衝擊,不可同日而語,但在互聯網時代的下半場,誰又能猜到5G會激發出什麼的時代變革呢?
現狀篇:無用論的爭議——為什麼你感覺不到5G帶來的鉅變?
| 原因一: 5G應用場景以2b為主
為什麼人們對5G感受仍然陌生?從根源來看,5G的初始目的與2g-4g就截然不同,5G的目的是促進社會更宏觀廣泛的應用,並沒有直接介入人們的感知生活(視頻,電影,直播等),它以介入2b行業為主要對象。我們來看5G的核心是實現三大場景,如下圖:
eMBB,直譯為“增強移動寬帶”,以人為中心的應用場景,表現為超高的付輸數據速率,廣覆蓋下的移動性保證等。
可見在未來的幾年,用户數據流量將持續呈現暴發式增長(年均增長率47%),而業務形態也以視頻為主。5G的支撐下,用户可以輕鬆享受4k視頻及VR/AR視頻,用户體驗速率可提升至1gbps(4g最高實現10mbps),峯值可達到10gbps。
uRLLC,直譯“高可靠低時延連接”。在此場景下,連接時延可達到1ms級別,並且要支持高速移動500km/h情況下的高可靠性 99.999%連接。
這一場景在面向車聯網,工業控制,遠程醫療等特殊行業應用有着重大意義,尤其是車聯網市場極具潛力。5G時代這塊蛋糕預估值達到6000億美元,而通信模塊在其中佔比大於10%,這些應用的安全性要求極高。
mMTC,直譯“海量物聯”。5G提供的強大的連接能力可以快速促進各垂直行業(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環境監測等)的深度融合。
萬物互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巨裂的變化,因為在這個宏觀場景下數據速率的大幅提升與高敏感時延,連接覆蓋生活的各方各面,終端成本將進一步降低,電池壽命更高且可靠性更高。
我們可以看到,僅第一個場景eMBB面向個人用户(2C)(但也離不開行業起先在5G下變革升級的前提),而後兩個場景主要面向企業用户(2B)。
例1:智慧城市
據美國城市聯盟的數據,美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已經投資了智慧城市技術。例如,聖地亞哥安裝了智能照明系統,當沒人在附近時,該系統會自動變暗,每年可節省近200萬美元的電費。匹茲堡正在用裝有監測空氣質量傳感器的 LED燈管替換近4萬個路燈。印第安納南本德在井蓋內安裝了水位傳感器,當下水道水位過高時,該系統可以規劃水流方式。舊金山在犯罪率高的小區中安裝了可檢測槍聲的裝置後,開槍的事件減少了35%。
5G的到來將使城市能夠容納更多的IoT設備,可以預見會提高我們所在的城市處理交通擁塞、空氣質量、電力消耗、公共安全等城市中方方面面的能力。
例2:自動駕駛
據統計近95%的交通事故是人為失誤造成的,如果自動駕駛能夠低於人類的犯錯率那麼就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但是要使汽車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它們需要與周圍的汽車進行通信協同,以此來避免發生事故並且能夠有效地減少城市交通擁堵。除了汽車之間的通信,還需要交通燈、道路標誌、人行道等中嵌入IoT設備,以此來對汽車進行路徑規劃,降低擁堵等。能支持毫秒級延遲的網絡只有5G,車聯網確實是一個值得投入的未來。
車聯網、自動駕駛如果能夠成功,街道可能會變得不那麼擁擠,空氣污染也將減少。有了全自動駕駛汽車,擁有汽車的人數就會減少,而共享乘車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
2020年,中國在新冠疫情之間處理表現不俗,其實在疫情期間5G無人車便用於了醫院的物資輸送,武漢火神山醫院的修建時華為提供了技術支持與幫助,火神山醫院實現了5G信號的全覆蓋的等等案例大家應該有很深的印象。
剛才我們看到5G的應用場景主要面向企業用户(2B)。而目前5G商用的版本R15,是一張僅僅支持eMBB及部分uRLLC的網絡,R16、R17後5G才會實現完整的三大場景功能。
所以,現在三大運營商,商用的NSA 5G網絡,就是一張能實現高速率的5G網絡。但是,對於個人用户來説,本身4G網絡幾十Mbps速率已經能夠支撐目前全部手機應用,而5G網絡Gbps級別速率多出來的速率,除了測速和做下載業務外,確實是沒有用武之地的。
目前我們看視頻、聊微信、看直播等等用4G已經足夠了。5G的出現改變的是一些像AR、VR、尤其是從汽車到工業自動化等的垂直領域中。
但是目前5G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以前通信是需求推動技術,而現在是技術推動需求。5G到底能帶來什麼改變,目前只是願景,真正的改變還未可知。
| 原因三:運營商宣傳導致期待值過高,但缺乏實際應用
很多5G用户,現在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換了5G手機和套餐後,並沒有立竿見影的感知提升。關鍵原因還是沒有適配應用的支持。
想當年,3G向4G時代過渡時,催生了一大批爆款移動互聯網應用,如果你用3G手機3G網絡,上微信、上人人、刷微博,一個字:卡!更別説看視頻了。
可以説4G網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移動互聯網公司們開發的完全無法在3G下使用的移動應用,倒逼着用户不得不放棄3G手機與3G網絡,投向4G懷抱。
而在目前國內一線二線城市核心城區基本已經實現5G連續覆蓋的背景下,竟然完全看不到任何一款不能在4G,僅能在5G網絡下流暢使用的APP。如果所有的APP都是4G也能用、5G也能能用,那麼5G還有什麼用呢?
這可能就是絕大多數號稱“5G無用論”人士的核心論點。
| 原因四:
現狀:物聯網的建設困難重重
難點例1:遠程醫療並非完全依賴5G
遠程醫療並不是非5G不可,光纖的穩定性更高。目前普通認可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中,相應的設備要求數據傳輸速率至少25mbps,傳輸時延低於 10ms,只要達到這個要求,不論是5Ggipoj光纖都可以承載遠程醫療。而在5G的核心網建設中,運營商需要同時開展網絡虛擬化和網絡切片改造,才能提升承載網本身的穩定性,降低延遲,這部分可能會影響5G或光纖的遠程醫療。
難點例2:Ai和5G之間,主要是應用和網絡結構的相互影響
通信界普遍認為,目前的網絡結構正從4g時代的“管-端-雲”向 5G的“管-端-雲-邊”發展,未來不同的業務數據流很可能由該業務組建的邊緣計算單元處理。
去年華為,阿里,寒武紀都發布了邊緣計算專用的ai服務器芯片,背後原因也正是因為目前在城市安防等領域存在大規模機器學習計算需求,視頻數據流需要匯聚到小範圍內的邊緣單元進行處理,可以兼顧延遲和處理資源要求。
但是面對的問題仍然很多,比如應用放哪裏,是計算中心,還是終端,邊緣?
機器學習算法的複雜度研究,功耗和芯片設計之間的作用和影響?
以物聯網為例,物聯網的基礎要求是:
功耗低
硬件成本低
運維成本低
儘可能可靠
現階段前兩者可以説是初步階段,後兩者也沒有足夠的設施。
“新的信息革命”沒那麼容易,曾經輔天蓋地的“5G有用論”也沒那麼容易,因為5G並不能解決眼下幾大領域技術問題。從內容生產(直播),到ai,物聯網,5G並不是水到渠成的解決方案,而是條件之一。新基建面臨的,還是巨大的全方面的挑戰。
未來篇:那麼未來的5G有沒有用?
按2020年3月26日網絡公開信息得知,標準組織3GPP將下兩批5G協議的發佈推遲了3個月,這是Covid-19(新冠病毒)的全球爆發對全球移動產業的最新影響。
根據新時間表,第三階段的Release 16規範將於6月完成,隨後的Release 17的預定日期將推遲到2021年12月。
無疑,5G的建設已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日程。更重要的是,協議推出以後,華為愛立信等設備廠家要把協議裏面的技術實際在基站、核心網中實現,還需要更多時間。
因此,真正完整版本能實現三大場景的5G網絡,想在現實世界中應用,得等多久?很難評估。一旦實現了,能實現到什麼程度?更難預測。
但是,假如5G真的實現了當初畫的宏偉願景,那麼5G真正的神奇之處就會顯現出來:世界萬物、不同應用場景、人與物、物與物,只要插入5G模組,均能在同一張無處不在、無縫連接的無線網絡中接入,數據彙集到相同的核心網,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未發生過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這2、3年的時間裏,eMBB場景下的殺手級應用是否會接連誕生?甚至手機的形態是否也會隨之變化?移動端AR與VR是否會成為常態?8K視頻會不會成為標配?
視頻需求推動了4G的發展,但是4G卻帶來了移動支付、短視頻。上述需求能夠推動5G發展,5G發展起來了或許也能帶來其他的應用呢?
5G無用論只是目前還沒有帶來新的不可替代的應用場景,但是未來是不一定的,很多需求已經產生,甚至技術能推動未知的需求。
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寫下“科技三定律”:
“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當下,5G建設才剛剛初啓鴻蒙,5G無用論就出現了,持此觀點的心理與“35歲以後科技第三定律”不謀而合。科技未來的發展方向無法預測,但看看這幾十年人類所經歷科技給生活帶來的鉅變,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洪流,都需要對未來保持應有的謙卑。
進入鏈接參與投票:https://www.wenjuan.com/s/yeu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