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虎子事件”背後的自媒體生態:A面與B面,如何選對面?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科技

前幾天,我們聊了聊B站UP主“虎子的後半生”事件。一位網友這樣留言,“少了獨立思考的錨,搞不好會被虛假的風浪衝到哪裏去”。的確,“獨立思考”與“基於事實”是人們看待事物的基本要件,一個都不能少。今天,我們再聊一聊“虎子事件”的番外思考。

幾天過去了,想必人們對這一事件有了新認識。不過,事實還在還原過程中,疑團也在打開的路上。等待結果時,不妨礙我們從輿論生態角度進行多多反思。比如,新聞反轉是怎麼出現的?一些自媒體最初是怎麼敍述的?公眾情緒是如何被調動起來的?冷靜之後,人們是不是更理性了?等等。之所以要思考這些問題,並不限於“虎子事件”,而是更多着眼於健康、理性的自媒體生態。我們相信,自媒體環境只有生態良好,公共觀點才能平和有序。

敍事是重要的媒體表達,不可避免會影響讀者觀點。“虎子事件”中,從“抗癌勇士”到“賣慘騙錢”,再到確證是癌症患者,事情一再反轉,情緒幾經起落,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流走向”。其中不乏一些自媒體的批評、討伐,很多人因此出現“羣情激憤”。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缺少確切事實與權威調查,困惑質疑縱使合情合理,發難指責也並非最佳選擇。在此過程中,B站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備,給相關內容及個人空間添加“內容爭議”標識,聯合多家媒體調查求證,保持了審慎態度。可以説,面對爭議,難辨是非、對錯時,調查求解比訴諸情緒要重要,嚴謹求實負責的平台理應如此。

審慎、敬畏應是自媒體的姿態,而不是把熱度、流量、噱頭放在首位。近年來,自媒體及其平台快速發展,給了很多人表達觀點、展示專長甚至成名獲利的機會。有些自媒體一直恪守專業規範、行業規則、法律法規、公序良俗,而有些則利益至上、流量為王,常常遊走於謠言的邊緣、試探倫理的底線、心存法不責眾的僥倖。把小事誇大,讓標題驚悚,使情緒激化,一些看似“埋伏很深”的小機靈、小詼諧、小臆想,很容易藉由放大效應,引發社會的大風波、大爭議、大猜測,未必有助於推動事情解決,反而佔用公共輿論資源。自媒體要健康發展,不嚴謹的做法該減了,不負責的態度該收了,不求實的價值該拋了。

有人説,這是一個“後真相時代”。謠言、誤傳、帶節奏、懸疑驚悚、病毒營銷、販賣焦慮……劇情反轉、頻繁打臉的背後,人們更想知道真相何在。當新聞事件發生,真相沒來得及被證實,小道消息卻開始不脛而走,這樣“後真相”的傳播,隱匿了邏輯、混淆了視聽,讓客觀、公正、中立越來越成為稀缺品。自媒體,首先是媒體,要遵守媒體倫理;後真相,前提是真相,要秉持實事求是。信息超載、資訊鋪天,我們不想眼睛被遮蔽,不想思考被引偏,那麼當別人以為“觀點先於事實,情緒重於真相”時,不妨莫急於判斷、多聽取聲音、常問為什麼,就能在事實的A面與B面之間選出正確且合理的一面

公共話語,求真比求快重要,求準比求新重要,求公共利益比求個人得失重要。 技術越發展,傳播渠道越豐富,傳播範圍越廣闊,話語就越具備公共性,越應該成為“責任話語”。特別是當話語進入網絡空間,不只是剩下文字屬性和表達屬性,更有社會屬性、公共屬性。應該看到,自媒體不是“自留地”也不是“自嗨圈”,每個發佈者、閲讀者、評論者都應該有責任意識、底線意識、法律意識。無論是規範自媒體的發展還是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環境,千萬別失去了公德心、公理心與公共心,只有持續涵養公共理性、公共價值和公共情懷,才能行穩致遠、越走越遠。

這正是:自媒發展別小看,事實謠言多糾纏。真相亟待察探勘,公共價值莫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