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問到華為5G能夠帶來什麼,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更快的網速,而被問到北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導航。但這些實際上都只是這些基礎最為基礎的性質,並不能算是全部的應用。這不,中國航空又傳來的好消息,“航天科工計劃”目前已經完成了大量的衞星互聯網通信試驗,這一工程比華為5G範圍更廣,比北斗導航用處更多,甚至可以説是結合兩者優勢能力的未來產業。
據中青網報道,中國航天科工總工藝師在一場商業航天的論壇上指出,到明年中國就能完成“行雲工程”第二階段的組網建設,2023年之前就能初步完成行雲工程建設,其目標便是建立一個地球低軌道的信息網絡服務,相關計劃指出,中國到2025年就將建成一個“設計-製造-運營-應用-服務”一體的“天基物聯網”產業生態。而這一項目只不過是目前中國“五雲一車”商業航天工程的組成部分,其最終目標就是形成一個真正的“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服務,不僅能夠彌補華為5G等技術在地面因地形等影響下的缺陷,同時還能使得中國的深空探索進一步發展,甚至開發遊客的太空旅遊項目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中國商業航天的進步發展速度飛快,報道指出,中國目前正在研究並試圖實現空天往返飛行,將當前在高鐵等領域的運力從地面發展到太空中,伴隨着中國空間站的技術推進,貨物運送和空天往返飛行技術的發展能夠更好加快深空探索和建設,還能一定程度上服務於地面發展。實際上,此前一直被為成本太高、性價比較低的“磁懸浮”技術也正在被研究用於“飛行列車工程建設”,在相關領域的突破不僅能夠提升中國的科技影響力,更重要的還是為中國以後的發展服務。
從當下的科技發展現狀看,不僅對中國來説,對全球各國來説也是一樣的,地形和環境對於通信設施的建設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開山填湖就會嚴重影響地區生態,並且也大幅增加了各項成本,而通過“俯視”角度,從太空中對於一些沒有信號的地方進行“補償”,或者臨時為地面通信設施提供輔助和信息支持都是相當有用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並不是針對單一國家或者是組織而存在的,因為整個衞星系統是遍佈全球的,因此很大程度上能夠為了全球各個有需要的國家提供服務。
因此可以説,從作用範圍上,中國航空未來的發展肯定是比目前的5G範圍更廣,比單一的北斗導航用處也更多,而在將“天基物聯網產業生態”完善後,前往太空的研究和建設成本將會極大縮小,這甚至可以説是在為人類未來在太空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畢竟目前的所有火箭發射和運送方式都成本高昂,而且即便是馬斯克已經被證明可行的“星鏈計劃”近期也出現了大量的“翻車”和衞星報廢,其單一的以軍事為主的航空航天發展方向將難以為繼,“龍飛船”本身的低廉成本也使得可靠性目前依然存疑。
當然在仰望未來的時候也要認清現實,目前的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上依然部分落後於美國在內的早就開展航天產業發展的國家,中國目前的優勢是龐大的市場和信息資源以及技術實現的“土壤”。這在全球各國的環境下都是相當難以實現的,所以,在尋求合作並發展自身技術的同時,充分利用國內的諸如5G以及北斗等行業領先技術來輔助發展商業航天是可行的,未來的物聯網時代更是值得期待的。